——记梁沈修同志
邢 秉 顺
我和梁沈修同志是哈尔滨外国语学院的调干生同窗校友,1957年毕业后,同乘一列火车来京,跨入对外文化联络事务局的大门。不久,联络局改为对外文委,从此,沈修把一生奉献给了对外文化交流事业,取得了不凡的成绩。多年来,发表的各类作品约170万字,其中翻译部分约65万字,见诸于国内20余家报刊、杂志和出版社,在中外文化交流发展的道路上留下了他的足迹。
岁月匆匆,往事如烟。说来话长,只想从他退休后出版的两部小说谈起。一部是《从前我在少年时》,另一部是《回望逝去的日子》。这两本书均为文学创作,各18万字,2005年由民族出版社出版。
《从前我在少年时》不是自传体小说,也非纪实小说。但却融入了作者少年时代,在东北家乡小镇那段挥之不去的阅历,以独特的视觉,有虚有实,虚实结合,再现了人间的世事沧桑和时代的变迁,具有社会内涵和启迪效应。《回望逝去的日子》塑造了一名华侨青年的故乡情、爱国心、报国志,讲述了历经磨难和坎坷的主人公,被“千条丝,万条索牵系着”的对祖国的“剪不断,理还乱”,难以割舍的情结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情节跌宕起伏,真实感人,书中诸多诗句和优美流畅的排句,可谓锦上添花,彰显了作者的文字修养和底蕴。
两年前,曾有一位老同事得知沈修出了两本书,表示惊讶,于是,我向他介绍了我所了解的沈修的成长经历。
早在1952年朝鲜战争期间,“文汇报”曾在全国征文,命题是“给志愿军的一封信”。这一活动在全国引起热烈反响,投稿人无比踊跃。在大量来稿中,最终只有10人名列前茅,受到表彰。而时年16岁的沈修榜上有名,是最年轻的一名受表彰者。沈修在未成年时就已开始在东北人民政府文化部工作。他喜爱文学,手不释卷。他曾参加东北青年作家培训班,不断发表作品。1952年,为配合婚姻法的公布,他创作了《婚姻自主好》独幕剧,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单行本。一位他当年的相识告诉我,那时他就被人们称为“小秀才”,“有超人之处”。
在哈外院就读期间,沈修可谓学品兼优,曾任学生会文化部长,又负责学生会的小报,经常发表文章、诗歌。在校期间,他创作了《三兄弟》等三个独幕剧,分别刊登在1954、1955、1956年的《黑龙江文艺》,其中一部由地方话剧团公演,获二等奖,一部被译成朝鲜文发表在《延边文艺》。1955年,以外院学生会的名义,由他负责出版了一部俄文苏联歌曲集,收集了155首各类苏联流行歌曲,当时,即便在全国这也是一部难得的外国歌曲集。
沈修在国内期间,曾多次接待外国大型艺术团和陪艺术团出访,他的工作作风和人格魅力颇受外国朋友的赞赏。1984至1987年他被派驻苏联大使馆,主持文化处工作。在中苏关系尚未完全解冻的情况下,他按着国内的指示,做了大量工作,积极促成了我国著名歌唱家胡晓平成功访苏,成为文艺界的“破冰之旅”,受到苏联民众的热烈欢迎。人们奔走相告“中国人又回来了!”不少人跑到旅馆送礼,表达了民众的热情和期盼。
在苏工作期间,他得知收藏在列宁格勒的《红楼梦》的另一种版本,经不懈的努力工作,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得以全书翻拍,并送回国内,受到红学界的高度重视和肯定。
沈修先后发表了多部作品,包括译作、中短篇小说及各类文章。译作有电影文学剧本《小维拉》、《娜塔莎的爱情》、《妇女俱乐部》、《嫁个丈夫是大尉》、《讹诈》、《时代顾问》、《顽童营》等10部,分别发表在《电影世界》、《中外电影》、《中影选刊》等杂志。中篇小说《夜客》、《雨霁飞燕》、《抉择》等7部,分别发表在《收获》、《雪莲》、《天山》等杂志。短篇小说5篇,发表在《北京文学》、《珠海》等刊物。他曾编译了大量文章在多种报刊发表,如《动物剧院记趣》、《莫斯科国际电影节》、《热气腾腾的莫斯科之冬》、《苏联的通俗音乐》、《列宁格勒音乐厅艺术团》、《热尼亚和“这里黎明静悄悄”》、《影片“莫斯科保卫战”及其导演奥杰洛夫》、《苏联银幕上的大龄青年问题》、《歌剧争论孰是孰非》、《来自考文特花园的艺术家》、《旷日持久的争论》、《现代中国小说及其作者们》等。
在使馆期间,沈修与几位俄罗斯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纪人物”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成为亲密的朋友,赢得良好的口碑。年轻诗人维尔什宁因创作了《莫斯科——北京》,在1952年毛主席访苏时被外长引见给了斯大林和毛主席,受到两位领导人的称赞。这次会见使维尔什宁成为一生“亲华”的人士,也导致他在两国关系恶化时期倍受官方厌恶和歧视。沈修做了大量安抚工作,成为好朋友。他最终未能实现访华愿望,于1987年突然病逝。沈修和公使同赴这位笃爱中国的友人家吊唁、致哀。
沈修同苏联芭蕾舞大师乌兰诺娃有过多次接触,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她晚年曾拒绝任何记者采访,却对沈修的探望热情欢迎。她曾两次访华,实现了“中国是我最向往的地方”的愿望,对中国留下美好的印象。她的家乡圣彼得堡为她树立了铜像,沈修和中国著名芭蕾舞演员郁蕾娣参加了仪式。1998年这位大师89岁时去世,江泽民主席曾致唁电。同她的交往给沈修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列夫·杜马舍夫是50年代苏联派到中国文化部的音乐家,在中国工作6年,帮助我国组建了第一个乐团即中央乐团,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指挥家,如严良堃、秋里、郑小英、聂中明等。沈修在任期间经常登门探望,他的学生秋里听说老艺术家生活困难后,便托人带去200美元,沈修亲自登门转给他。他的夫人娜塔莉娅打开信封一看便泪流不止,说:“30年了,中国朋友没有忘记我们。”
1989至1993年在罗马尼亚任参赞期间,他积极推动两国的文化交流项目,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此期间,他曾带着各种中国展品和图书、宣传品跑了罗马尼亚46个县中的40个(罗不设省,中央直接管县一级)。另外,发表了不少散文、游记、文章。如《多瑙河夜泊》、《在布加勒斯特看话剧》、《乔治·埃乃斯库故乡行》、《罗马尼亚舞台上的〈雷雨〉》、《罗马尼亚姑娘蔡小玉》等。
退休后,他曾多年参与《对外文化交流通讯》的编辑工作,还曾为部领导以及外联局起草文稿。他的工作受到外联局领导的肯定和信任,他的敬业精神也受到年轻同志的赞赏。
2006年,沈修获中国翻译协会授予的资深翻译家荣誉证书。他的一生心怀祖国,忠于职守,默默奉献,执着追求。作为一名老参赞、老党员,他不辱使命,在我们这个人才济济的队伍中,他的生命闪着亮光,是一名出色的文化外交战士,值得祝贺和祝福。
(作者 东直门站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