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建国
由洛阳市西行45公里,我来到新安县铁门镇,走访了一处花红、墨香、清净、幽雅的园林,这就是“千唐志斋”。
千唐志斋是辛亥革命老人、国民党元老张钫(字伯英)1919年修建的一处园林。园林分地上露天和地下窑洞两部分。
地下部分是从地平面下挖30多米深的一个方形院落。在下扎院北面和东面墙壁上开凿出10多个窑洞,窑洞用砖石拱券,洞洞相通,非常坚固。每孔窑洞内的3面窑壁上各分上下3排,镶满从各地收集来的墓志铭、碑文等书法碑刻。据了解,这里保存的唐代墓志铭有上千块,故称“千唐志斋”。加上唐以后其他时期的墓志铭、石碑等书法石刻共有2000多件。在这里,我看到的书法石刻有“唐·李邕墓志铭”。唐代之前,刻上石碑的文字只有楷书(包括魏碑体),李邕是中国第一位把行书写到石碑上的行楷书家。这里还看到“唐·宰相李德裕墓志铭”,还有历任北周、隋、初唐三朝元老“屈突通墓志铭”。据说,三朝元老屈突通供奉在凌烟阁中,屈突通两边刻有程咬金、秦叔宝、尉迟敬德等24位唐开国功臣的画谱。千唐志斋保存有大周武则天时期的墓志铭多达500多块,其中,有女皇武则天亲书的碑刻,碑文中有的字是武则天自己造出来的,今天很难辨认,请工作人员解读,才知道代表什么字了。如“元年五月二十八日”中的“年”、“月”、“日”三个字:上下两个“千”字,二字正中左右两边各加“刀”字,组成“年”字;圆圈中加“”字为“月”字;圆圈中加一曲线“~”为“日”字。
千唐志斋保存的上千块唐墓志铭和碑刻,对研究唐代历史和唐代书法的演变很有价值。可以说,千唐志斋是一部“石刻唐书”,也是一部“唐书法演变史”。
千唐志斋窑洞中,还镶有宋代、明代、清代及民国时期的墓志铭、石刻书法和石刻画等石刻作品。我看到的有宋代襄阳米芾,明代文征明、董其昌、王铎,清代刘墉等书法家的书法石刻作品。各个书家及行、楷、草、隶各种书体都有自己不同的风格和神韵。清代郑板桥的竹画石刻——竹子四扇屏,分别刻画出风、雨、阴、晴时竹子的四种不同姿态,生动逼真,看上去竹子似乎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富有灵性。另外,在窑洞中我还发现与张钫父母有关的两件石刻:一件是张钫的父亲——清代“张子温墓志铭”,该墓志铭由国学大师章太炎撰文,书法大师于右任书丹,墓志盖由金石篆刻家吴昌硕篆书,被称为近代“三绝”。另一件是为张钫之母王夫人祝贺七十寿辰的“七十寿序”石刻。民国23年(公元1934年),张钫母亲七十岁,当时国民党党政要员为张母祝寿,撰“七十寿序”刻成石碑,碑上有“蒋中正撰文”,“贺耀祖书丹”字样,还刻有国民政府41个党政要员的名单。可见,当时张伯英地位显赫,既是将军,又是国民党元老,在当时国民政府里倍受尊敬。张母的这一件“七十寿序”碑刻,保存了当时国民党党政要员的资料。
千唐志斋地面露天部分包括下扎院院中的张钫书房、窑院墙壁上的题字、院中花卉以及窑顶花园。张钫书房正面朝西,门的上方刻有康有为题写的“谁非过客,花是主人”的对联;有于右任题写的“镇门”刻字。书房背面朝东,房门上方横书“听香读画之室”,附有小字“癸亥春三月关葆谦书”。下扎院东墙上镶有石刻“蛰庐”两个大字,上款刻有小字“张将军伯英隐铁门营园林曰蛰庐吾未游题之”,落款是“癸亥九月南海康有为”。南墙壁上有“松柏有本性,园林无俗情”刻字。窑顶上有孙中山题写的“天下为公”石刻。另外,还展出不少现代书法家的书法作品。窑院和窑顶花园中,有挺拔的松柏、翠绿的草坪以及种植的牡丹、芍药等植物花卉。在春日阳光下,芳草萋萋,百花斗艳,万紫千红,芳香扑鼻。在镶有石刻“蛰庐”的院壁上,还有康有为题写的一副对联:
丸泥欲封紫气犹存关令尹 凿坯可乐霸亭谁识故将军
看过这副对联,自己思忖,康有为是借关公(关羽)来赞扬“千唐志斋”的主人张伯英将军开凿窑洞,收集保存墓志铭、石碑等书法石刻的功绩。我想,张将军营造这处园林雅室,表面看是避世隐居,实际上却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作者 车公庄站退休干部)
上一篇: 朱允祜同志来信 |
下一篇: 为《蓦然回首》和《涛声依旧》精编出版吟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