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史
一
我国地大,人口众多,“三农”问题十分突出。国家提出惠及中西部地区的方针政策和计划,实施多年,取得很大成绩。但经济发展等方面与东部还有不小差距,除主观因素,还受时间、地点、条件等客观状况所制。
二
我们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一贯重视,置于重中之重。数年来,中央每年的首发文件,就是关于“三农”工作的指示。
近年,面对由美国惹起的国际金融危机,殃及全球经济发展的困难局面,我们党和政府及时作出决定:提供4万亿人民币应变;提出转换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结构,扩大内需;采取刺激消费等相应措施,收到很好效果。2009年我国经济总体上仍保持年增87%的发展速度,进一步惠及“三农”。此举,有助我国周边等国家和地区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对全球克服经济危机作出积极贡献。
三
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发展的情况下,我国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即将出台。无疑,转变以靠廉价工业产品出口的发展方式,扩大内需,内外并重,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新农村,惠及“三农”的经济战略和方针政策,将为规划的重要内容。
我认为,“三农”问题可归结为四个方面:一、保证农民有地种;改善、提高、发展农业生产条件。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抵御各种灾害的能力。三、增加农民收入,缩小与城市居民的差距,提高生活水平。四、提高农村社会、人文、精神、思维等软实力水平,拉近与东部地区的距离。而归结到一点,就是让农民富起来。如何实现这个愿望是很值得研究、探讨的课题。
四
我曾听说过这么两句话:一、无农不稳。二、无工不富。我认为,解决“三农”问题,依靠政府公平、公正地分切“蛋糕”,财政支持,这是极为重要的,而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则是根本。应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全面建设新农村的规划中,提出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在中西部具备基本要求的地区安排发展工业。生产机械产品的零部件,成为主机生产厂的配套生产基地,视不同需求和条件也可生产主机、轻工产品,发展农产品就地加工产业,等等。工厂面向就地和跨地招工。根据简单、复杂劳动不同要求对工人进行培训。将中西部农村地区发展成为工业、农业、游览、观光等多元发展致富之地。随之,也可缓解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因向往东部城市而形成农民工潮的交通紧张等种种压力,稳定民心。
加速改变“三农”面貌,对走向共同发展、富裕,整体经济持续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极其重要。
上一篇: 一次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会 |
下一篇: 晶莹的镜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