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离退休干部局
离退休干部局
上海世博会开幕前夕的一次网上访谈
发布时间:2010-11-03 15:52 来源: 编辑:离退休干部局
信息来源: 2010-11-03

易如成

   在上海世博会开幕前夕,我应国务院新闻办下属的网站“中国网”之邀,于5月12日接受网站记者题为“菲律宾文化的‘中国元素’的访谈”。说实在的,我在驻菲使馆文化处只工作两年,且已相隔十几年,不少情况已经谈忘,但菲律宾的发展变化、风土人情给我留下的印象是难予忘怀的。

   这次访谈在网上发表后受到好评,算是我为上海世博的举办表达一份祝贺的心情。认识和了解我的一些资深老同志看完这一访谈后建议我将此访给《老干部之友》写篇稿子,这是对我的鼓励,也是难题。此访涉及菲律宾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以及风土人情等共有19页之多,这里我只能尽最大的能力,将访谈内容浓缩成下面几方面的问题,恭请赐教。

菲律宾与上海世博会

   菲律宾政府对参加上海世博会非常重视,早在2009年4月,菲律宾副总统德·卡斯特罗就亲自到世博场地视察和指导建馆。菲方将6月9日以中菲建交35周年作为菲律宾馆的馆日,这充分表明菲方对上海世博会的重视和对华的友好。

   为展示菲律宾的国家特点与文明,菲律宾在世博会建造了一座独具风格的2000平方米的展馆,以“生命的种子”为主题,用椰子来表现“种子”与人和地球的联系,并以此来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说,椰子养育了菲律宾人民。在菲律宾椰子与生命息息相关,菲律宾馆突出椰子这一要素非常切题。

   为了展示菲律宾的风貌,菲律宾从国内调来大批具有民族特色的歌舞表演队伍及多姿多彩的文化节目在展馆中演出,并动员尽可能多的人到上海来参观世博会。

   菲方把参加上海世博作为宣传和介绍菲律宾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和增进中菲在经贸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的极好机遇。菲方为这次参展,做了充分准备,我方也加以积极配合。我国家旅游局驻新加坡办事处曾于今年3月27日在马尼拉与我驻菲律宾使馆文化处和菲华商联总会联合举办了为期一天的“全球百城世博旅游推广”展览会,还演出文娱节目,菲律宾观众踊跃参观,当地的旅行社还代销世博会入场券,收到很好的效果。毫无疑问,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必将进一步促进中菲两国在旅游,经贸及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发挥重要作用。

菲律宾的社会、历史及风土人情

   菲律宾号称有7000多个岛屿,现在人口有9000万,有90多个民族。菲律宾的文明史可追溯到距今约4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到了14世纪后,伊斯兰教传入这些岛屿,并在苏禄和棉兰岛建立了苏丹政权。

   1521年西班牙航海家麦哲伦抵达菲律宾南部。他们在此登陆后做的第一件事是树立一个天主教十字架,后来麦哲伦捲入了当地部落冲突,部落人把他杀了。1542年西班牙以其王储菲律普的名字命名该岛为“菲律宾”,菲律宾从此而得名。

   西班牙人入侵后,进行长达300多年的殖民统治。他们对菲律宾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尤其是宗教上的奴化,使得菲律宾人80%以上都信奉天主教。每年4月8日是“耶稣复活”的日子,天主教信徒都要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有的教徒甚至疯狂到亲身去感受耶稣受难被钉在十字架的酷刑和痛苦。可见天主教已在菲律宾根深蒂固,成为重要的“精神支柱”。

   1898年,美国占领了菲律宾。1942年,菲律宾被日本占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菲律宾再度沦为美国的殖民地,美国人对菲律宾进行将近一百年的殖民统治。美国人在菲律宾兴办学校,普及英语。现在菲律宾有近2000所高等教育机构,教育水平较高,英语也较普及,连出租车司机的英语都讲得不错,因此有人说美国对菲律宾的入侵,在普及教育及推广英语方面是成功的。

   菲律宾虽然经受数百年的外来的殖民侵略和统治,但菲律宾人民从来都没有忘记自己的本地文化,他们一直保持和使用他们本民族的语言,没有忘记本土文化的根。当然,由于历史及地理条件等原因,至今菲律宾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文化,可以说,菲律宾是由西方文化、东方文化,中华文化和本土文化形成的多元文化的混合体。

   值得一提的是,菲律宾民族是个“热情好客,生性快乐”的民族。在菲律宾人中流传着“我的家就是你的家”的佳话。当一家人正在用餐时来了客人,主人便会马上请客人一起用餐。菲律宾地处多台风地带,每年都会刮几次台风,台风一来,房屋倒塌,人员生命财产遭受损失,但菲律宾人勇敢地面对困难,台风过后照样快乐生活。菲律宾的穷人也不少,但他们看起来都很健康、很快乐,可以说他们是世界上“最快乐”的民族。

   菲律宾民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文化上他们既吸收外来的文化,也保存了本土的传统文化。我们常看到一台演出中,既有西班牙的斗牛舞、美国的街头舞、中国的红绸舞,又有本土的各种舞蹈。他们很朴实,如为表现农夫耕种的情景就把一头活牛拉上舞台。有时为表达男女的亲爱情感,一位女演员就到观众席挑选一位年青漂亮的小伙子背上舞台,引得哄堂大笑。

菲律宾文化的“中国元素”

   据史料记载,中菲两个民族早在中国的周朝时代就有交往,后历经秦、汉、唐、宋、元各朝,到了明、清,中菲贸易相当繁盛,两国交往甚多。据称,红薯(南方人称“蕃薯”)就是明朝万历年间,一位福建商人从菲律宾带回中国,成发今日我国家喻户晓,人人喜爱的食粮。到了清朝,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民不聊生,大批中国人(主要是福建闽南一带的人)外逃谋生,漂洋过海来到菲律宾。现在在菲律宾还保持着传统的中华文化的,如识汉字,会讲中国话的菲律宾华人有200万,占菲律宾总人口的15%。有华人血缘的有1000多万,菲律宾的国父民族英雄黎刹和前总统阿基诺夫人都有华人血统。

   华人最大的特点是勤奋、精明、善长经商及管理。他们在菲律宾引进外国的投资和先进设备,开创农耕种植,发展制造业及开拓金融保险业,并将菲律宾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他们为菲律宾的经济发展扮演着先锋作用。同时,菲律宾华人也把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尤其是孔子的儒家学说带到了菲律宾。菲律宾的华人特别有礼貌,特别重亲情。他们的优秀品格不仅热爱菲律宾,也不忘祖籍国。在抗日战争时期,菲律宾华人在生活并不富裕的情况下捐献了十架飞机和数十万菲币支援当时的中国政府抗日。他们还组织了抗日游击队打击日本侵略者。

   几百年来,菲律宾华人与当地人融为一体,荣辱与共。他们既顺应菲律宾社会的发展与变革,又保持了中华文化传统。他们在菲律宾建立了大学、中学、小学、华人医院以及各种社团,还出版发行华文报社等。在菲律宾到处可以看到华人开的商店、饭馆。这么多的华人开办的服务设施,主要的消费者还是当地的菲律宾人。虽然华人只占总人口的15%,但为菲律宾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乃至与菲律宾人民一道反抗外来殖民主义者侵略的斗争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菲律宾的发展与进步与菲律宾华人的艰苦努力,与中华文化的融合是分不开的。中菲两国是只有一海之隔的近邻,历史为两国铸造了一条永远也无法割断的友谊纽带。

“菲佣”在中国

   在这次访谈中,有些网友要我谈谈在中国的“菲佣”问题。“菲佣”一词来自香港,在香港回归祖国怀抱之前香港人就雇佣菲律宾女孩做家务。她们被称为“菲佣”。但菲律宾的官方部门不希望称她们为“菲佣”,改为“Domestic helper”(家庭助手),现在香港人称她们为“家助”,现在在香港大约有5万名菲律宾女孩在工作。香港人喜欢雇她们主要是因为她们一般都能讲英语,受过一定教育、守规距,会做家务,并经香港民政局审查并办理合法的手续和签订合同。在香港雇一位“菲佣”,月薪一般为4000元港币,扣去400元税,每月还剩3600港币,吃住均由雇主负责。她们每星期休息一天(周六),每到休息的这一天,几乎全港的菲律宾“家助”都到固定的地点会面,成为香港的一道独特耀眼的景象。菲律宾女孩在香港工作,既解决了港人家庭的需要,也为菲律宾赚取了数额可观的外汇。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夕,在北京街头出现了成群的菲律宾女孩,她们是趁北京奥运召开之际来赚钱的。北京奥运结束后,她们中的许多人都留下来不走了,为了谋生,她们到有钱人家庭里当保姆。

   中国有些暴发户也想雇菲律宾保姆做家务并辅导孩子的英语,我以为这是不可取的。中国大陆的绝大部分暴发户的家庭都不懂英语,一天到晚家庭琐碎事务样样都得交流,但由于语言不通,她们中的一些人到了中国人家庭几天就不干了。有些家庭想让她们教孩子英语,说实话,这些“菲拥”虽然能用英语交流,但她们的文化水平都不高,英语的语音、语调乃致语法都不准确,教出来的孩子的英语很可能是混杂的“洋泾浜”。

   现在在北京、广州、深圳和上海等大城市估计有几万名“菲佣”,上海世博后可能会有更多的菲律宾女孩到中国大陆找工作,她们滞留在中国已成为现实,我国有关政府部门应重视此问题,避免产生不良的国际影响。


                   (作者 东直门站退休干部)

上一篇: 再说说房子
下一篇: 唱支山歌给党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