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建国
记得工作期间曾陪同卢旺达文化部长访问洛阳,初到龙门石窟。那次,从少林寺到龙门,已是下午6时,因活动时间安排太紧,只走马观花、匆忙地参观了卢舍那大佛,印象不深。近年,我有幸第二次来到龙门参观,印象深刻多了。
奉天寺石窟中的卢舍那大佛是龙门石窟的象征,这里还得先从卢舍那大佛谈起。佛教中有三位大佛,一为卢舍那大佛,称为“报神”;二为毗卢遮那佛,称为“法神”;三为释迦牟尼佛,称为“应神”。奉天寺石窟依山开凿的主佛是“报神”卢舍那大佛,还有其弟子、菩萨、天王、力士等造像。公元6世纪后期至8世纪,是隋唐王朝的鼎盛时期,石窟开凿地点扩大,在洛阳龙门石窟、太原天龙山石窟、固原须弥山石窟和敦煌莫高窟都有大规模的开凿活动。唐代龙门石窟的开凿规模最为宏大,气势非凡,皇室发愿造像集中,具有明显的皇家色彩。卢舍那大佛就是在大唐鼎盛时期开凿的。据说,卢舍那大佛是女皇武则天的化身。大佛依山而凿,高7114米,耳朵长达19米,头高4米。大佛脸面似女,丰满慈善,表情端庄安详,两眼好象在凝视着山下的伊河水,又好象凝眸游人。游人无论从那个方向和角度仰望,都会感到大佛在注视着自己。卢舍那大佛及其弟子、菩萨,给人一种衣着轻柔丝滑、飘洒自如的感觉;天王、力士个个双目圆睁,表情各异,强壮膘悍,全身充满活力,给人传来一种力量和动感。从巧妙的构思和精细的雕工中,可以看出唐代石雕工匠深邃的艺术造诣。
龙门石窟的开凿,最早始于北魏。5世纪末(公元493年),北魏第七个皇帝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在洛阳城南伊阙(伊水河畔山上)最早开凿龙门石窟。开凿皇帝大佛,把皇帝尊为世人顶礼膜拜的对象,利用佛教宣传“政教合一”思想,大同云岗石窟中,开凿35位皇帝大佛。北魏孝文帝来洛阳后,仍继续了皇家大佛的开凿。在洛阳龙门石窟西山上,我第一次看到北魏的第6位皇帝大佛,这就是北魏孝文帝为他的父皇献文帝拓拔弘开凿的皇帝大佛。石窟面东,依山正中开凿的是献文帝拓拔弘的大佛座像,两边各有一尊阿弥陀佛座像。有趣的是,南侧的阿弥陀佛是经北魏与唐两代开凿而成的;北侧的阿弥陀佛是唐代开凿成的。两代在开凿风格上有明显区别,从佛像面部看,北魏开凿的皇帝大佛,脸部稍为瘦小;北侧唐代开凿的阿弥陀佛面部丰满;而南侧由北魏和唐跨两代凿成的阿弥陀佛脸部不胖不瘦,介于二者之间。在北魏皇家大佛石窟外,还留有一通唐碑,为唐太宗第四个儿子所立。
万佛洞石窟位于龙门西山中部的崖壁上,洞高570米,宽580米,深620米,因洞内南北两壁共雕有15000尊大小坐佛而得名。石窟造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二狮子。大的坐佛高约4米,最小的坐佛只有2厘米。主佛结珈趺坐,头饰波状发髻,面相丰满圆润。万佛洞的整体布局与人物形象刻画,极富世俗性。宗教主题与“皇帝即佛”的创作意图相结合,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天国主宰即是人间君主的至高无上的气概。
在石窟顶部,雕有一圈圈的大圆形图案,图案圆心由圆形红底衬托的多个白点组成,在图案的红色外圈上,刻有文字。从刻字可知,在唐高宗永隆元年(公元680年),负责开凿这一洞穴的主持人是两位女性:一位是朝廷的女官“大监姚神表”;另一位是出嫁尼姑“内道场智运禅师”。万佛洞的开凿是在唐高宗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完工的。万佛洞是专为唐高宗和武则天做“功德”而开凿的功德窟。万佛洞的统一规划雕凿,洞窟的整个布局,无不显示出大唐帝国的雄风。满壁生辉的万佛及洞窟群像,相互映衬,使整个窟室洋溢着令人敬畏的氛围。
万佛洞洞口外南壁上雕有一尊菩萨站像,体态线条十分优美,据说是按照武则天的身材雕成的,被誉为“东方维纳斯”。可惜的是,菩萨前额一大块被打掉,是“文革”中人为毁坏的。
在龙门西山,我还观看了弥勒佛石崖、摩崖三世佛龛、莲花洞窟等石雕造像。弥勒佛石崖正中的一尊坐佛是弥勒主佛,据说与武则天相似,在弥勒佛南北两边各有三尊坐佛相伴。莲花洞窟窟顶雕凿一朵直径为35米的大莲花,洞壁上雕有大小佛像上千尊,或站或坐,神态各异。
在龙门西山绵延三里的石崖上,满满地开凿有大小数百个石窟洞穴和难以胜数的神龛佛像。洛阳龙门石窟依山傍水,俯视着山下由南而北潺潺流动的伊河水。这里环境幽静,风水绝佳,正是佛教看像修行、参禅悟道的好地方。古代开凿石窟,敬佛修行,佛徒所居石窟寺,比起木结构的庙宇建筑,具有更多有利条件,可以避雷防火,免受水火灾害,使之长久保存下去。龙门石窟石质坚硬,比起沉积沙岩形成的大同云岗石窟、甘肃敦煌石窟、天水麦积山等石窟,其质材是最好的,这为石窟的长久保存提供了有利条件。然而,要保护好石窟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还要加强维修管理,防止人为破坏。这样,才能使石窟更好地展示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艺术。
(作者 车公庄站退休干部)
上一篇: 一封发自肺腑的感谢信 |
下一篇: 游朝鲜金刚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