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建国
河南孟津县位于邙山岭上,归洛阳市所辖。洛阳为我国九朝古都,其中一半地盘都在孟津。这里山青水秀,聚天地之灵气,风水绝佳,自古以来老百姓中间就流传着“生在苏杭,死葬北邙”的说法。在孟津境内邙山岭上,有历代名人墓葬5500多座,构成了著名的邙山陵墓群。其中,有至今保存完好的帝王将相陵墓,包括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冢墓。
东汉光武帝的陵园建于公元50年,公元57年光武帝刘秀驾崩后葬于此。陵园占地25万平方米,通过一个长长的神道进入陵园。神道两边的石象生,今已不存。唯一看到的是一尊巨大的“东汉石辟邪”,是1992年12月在光武帝原陵南一公里处的油坊村西出土的,是原陵墓神道一侧的石雕。看来,原陵墓神道至少有一公里长。石辟邪是祥瑞之兽,与石狮、石马、石象、石麒麟等常置于帝王陵前。这尊石辟邪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汉代最大的石辟邪。它用一块完整的青石雕刻而成,通高19米,长29米,宽09米。雕刻技法娴熟圆雕、平雕、浅刻自然融合,点、线、面、体结合的天衣无缝,细腻具象写实,粗犷抽象夸张并用,可以说雕刻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陵园内有一通神奇的石碑,建于明代孝宗弘治年间(公元15世纪末),碑文小字因久经风雨,字迹剥落,无法辨认。此碑高不过2米,但神奇的是碑面左边有一个中空的圆石洞,耳贴此洞,可听到黄河滔滔的流水声,这是风从圆洞中吹出造成的声音效果,称为“神奇碑洞”。
光武帝陵墓在陵园正中,呈圆球状,高1783米,周长487米,占地4200平米。陵墓前立有一通清代乾隆年间的石碑,石碑上刻有“东汉中兴世祖光武皇帝之陵”,碑上款刻有“大清乾隆五十六年辛亥仲春月日”,落款为“河南府知府张松孙书”,“孟津知县杨明灿勒石”。可知,这是公元1792年的立碑,已有200多年历史。
帝陵冢墓上及其四周陵园内长满了苍松古柏。古柏中,有一颗“赤胆忠心柏”,树干粗大,三人才能合抱住。树干中部生出一个树瘤,形状象用刀刨开的胸膛,犹如一位将军开胸向光武帝刘秀表达忠心。正所谓“掏心献真情,剖腹谢君恩”。有一棵叫作“鸟鸣柏”的柏树,站在树下拍手,可听见“啾啾——啾啾——”的鸟叫之声。还有一棵古柏,人称“奶奶柏”,有千年历史,树干直径达25米,部分中空,树枝也多干枯,只有在两三个枝杈上还长出翠绿的柏叶,可知这颗古柏还活着。老百姓视之为神树,纷纷到树下祈福求子。后来,还特意建造了一座“柏奶奶庙”。庙中供奉着柏奶奶,以祈求她为香客送子赐福。庙旁立一通石碑,碑文中有“大宋新修汉光武皇帝庙碑,开宝六年”。这座庙不知最早建于何时,但据此碑文可知,是在宋太祖开宝六年(公元974年)重修的。
我沿着羊肠小道攀登到冢墓之顶。冢墓顶上有一个“千年宝洞”。宝洞洞口呈圆形,直径15米,洞口上盖着一个钱币形状的圆石板,石板中心有一个十字状的小洞。人们为表示对光武帝中兴汉朝的敬意,可将钱币投入小洞,投币后,洞内会传出“叮当——叮当”的响声,预示光武帝保佑您“吉祥——吉祥”。无论站在哪个方向,往小洞内投币,洞内都会连续发出声响。每人所站的方向不同,投币发出的声响也不同,据说,发出声响越多的方向,便是光武帝昭示您会在那个方向兴旺发达。
汉光武帝陵园内还有两处大展厅:一处是“孟津出土石刻文物展厅”,厅内展出的有汉代石跪俑,北魏石虎、石羊,唐代石虎、石羊,唐石塔(高3米),宋代石经幢,宋代一文官手持笏板,高19米,一武将手握宝剑,高2米的宋代石人(翁仲)。孟津这些出土文物不仅对研究古墓葬有很高的参考价值,而且也是古代精美的雕刻艺术品,今日一见,大饱眼福。另一处是“东汉文官武将28宿展厅”,展出东汉时期28位文武功臣的彩色塑像,每人都附有生平事迹介绍,这对了解后汉历史颇有帮助。
(作者 车公庄站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