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于:中国文化报 高庆秀
|
||
|
||
|
第二届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
低至5折的观影券、购书券、观演券、观展券,千元起拍的古玩艺术藏品,49元的3D电影票,电商网站摆出折上折的特价图书……尽管以“文化消费·品味生活”为主题的第二届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已经落下帷幕,但是北京惠民文化阅读季、北京惠民文化消费演出季、北京惠民文化消费电影季、北京惠民文物艺术品消费季等十大专项活动,以及十大展销板块和16个区县专题活动却将低价实惠的标签烙在了市民心里。
让文化消费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欧美等国的人每小时工资便可买一张电影票;相比之下,很多中国人一天的工资也买不到一张电影票。”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释永信在谈及“中国文化消费如何均等化”时认为,目前我国电影已由过去的“大众化”变为“小众化”。
电影业的情况仅是我国文化消费现实的一个侧面。一直以来,受文化产品供给分散、消费价格高、消费地点不便利以及“送票”“赠票”等传统观念的多重因素影响,首都市民文化消费意愿不强、消费潜力难以释放。“从北京文化消费的人群来看,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导致文化消费支付意愿和支付能力产生差别。目前文化消费呈现明显高端化的趋势,中低收入人群难以承担高额的费用。”北京文资办主任周茂非分析指出。据统计,北京低收入人群的文化娱乐支出仅为高收入人群的1/10。
北京社科院首都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沈望舒认为,“惠民”不是简单地把低廉的文化产品推送到百姓面前,而是让文化春风化雨般地走进百姓的生活,让文化和消费在百姓的吃、喝、玩、乐中实现双赢。而本届惠民文化消费季正是将“惠民”二字放在首位,着重引导市民在体验文化活动的同时享受到消费的乐趣。在2014动漫游戏嘉年华上,活动负责人曹富财表示,举办动漫嘉年华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打通动漫消费市场,为消费者和厂商提供线下交流的机会,让游戏玩家能够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动漫和游戏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文化停留在殿堂中、象牙塔里,是‘文’而不‘化’。”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认为,文化消费重在“化”字。“‘化’是一个动词,通过一个‘化’字让普通老百姓把文化变成一个生活元素,进而拓展成一种生活方式。”北京作为国家首都、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高端文化人才荟萃,消费人群庞大,资源基础雄厚,营销渠道通畅,市场辐射力强,在促进文化消费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北京在营造一个能够最大限度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的文化消费市场的同时,应着力培养文化消费理念,引领文化消费意愿,激励文化消费行为,让文化消费常态化。”于丹说。
去年有文惠卡,今年有大礼包
为了打破文化消费的高门槛,让文化消费真正变为一种常态化的生活方式,从去年首届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开始发放文惠卡,到今年8月底为止,累计发放总数已达121万余张,市民持文惠卡进行文化消费的总交易额已超过1.7亿元。本届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文惠卡的加盟商户已达1205家,涉及门店2308个。
今年,第二届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又在文惠卡的基础上推出了免费的“文化惠民大礼包”。礼包套装内包含各类观影券、购书券、观演券、学习券、观展券等,凭券在北京地区20余家商户的200多个门店消费时,可享受最低至4折的优惠。截至9月27日,“大礼包”共发放59.6万套,完成交易笔数11.87万笔,实现交易金额1.58亿元,通过整合市场资源,为消费者提供了市场价值3000余万元的惠民优惠,起到了良好的宣传引导和消费促进作用。
据第二届北京惠民文化消费电影季负责人张勇介绍,本届电影季整合了北京地区的华谊兄弟影院、保利国际影城、金逸影城和新华国际影城等电影院线资源,市民持文惠卡购票可享受5折到6折优惠,而且针对票价更高的3D影片,折扣力度加大到4折到5折。“此外,本届电影季和演出季都新添了惠民文化消费大礼包的优惠途径,市民使用大礼包中的‘49元观影券’便可直接享受49元低价观影优惠,也可凭大礼包内5折观演券在7家剧院获得5折演出票价优惠。”张勇补充说。
“我的父母平时很少出门,更舍不得花钱看戏。”今年30岁的姚先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通过领取“文化惠民大礼包”获得了观影券、购书券、观展券等一系列优惠券,可享受最低4折优惠。有了这些优惠券,父母终于乐意走进剧院了。“这个大礼包在30天内发放了近60万套,完成交易11万笔,实现交易金额1.58亿元。”北京市文资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举办文化消费季的初衷就是通过整合市场资源,让文化消费更加亲民、便民、惠民、利民。
本届惠民文化消费季上,除了线下的惠民活动以外,还有13家线上合作网站参与活动,在8月到10月期间,为北京市民打造出一个虚拟的线上文化集市。包括京东网、当当网、遨游网、校园之星、绿野网、春秋永乐、中演票务在内的13家电商平台通过低价促销、积分送礼等形式,将文化消费与网络惠民相结合。在推出内容多样的网上文化产品,满足市民线上文化消费需求的同时,通过打折优惠,使文化产品及服务切实惠及消费者。“到目前为止,消费者在13家网站上享受到的优惠目前总计已经达到3.9亿元,其中仅在当当网一家网站的折上折中,老百姓享受的优惠就达到9000万元。”北京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刘绍坚说。
让百姓成为文化消费的主体
“我国的文化产品的年产量在世界上数一数二,动画20多万分钟,电视剧1.4万到1.5万集,电影600到700部,还有期刊、报纸、图书等的产量都居世界前列。但是,中国不是一个文化消费大国,大部分的文化产品没有产生消费价值。其实文化是民生,应该是通过文化消费来提升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提升老百姓的生活幸福感。在做文化消费季活动的时候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真正让老百姓成为消费的主体;二是尊重文化消费的规律,文化产品一定是满足精神需求的,这个需求是被产品创造出来的。”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在本届消费季期间的文化创意产业研讨会上发言说。
以前,文化消费的高门槛阻碍了市民参与文化消费的积极性。其实,市民才是文化消费的主体。有业内人士称,文化产品不同于其他产品,它的需求是非刚性的,仅仅依靠“低价”并不足以吸引消费者掏出腰包,还必须要迎合消费者的兴味取向,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让他们感觉到通过文化消费,自己的生活幸福感确实有所提升。通过“幸福指数”的提升,推动文化消费成为京城百姓的一种习惯,甚至是生活方式,这正是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的价值所在。
为了突出市民消费主体地位,第二届惠民文化消费季在延续上届特色的基础上,继续推出满足百姓消费需求、服务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文化产品。比如本届工艺美术和非遗嘉年华活动雕漆、泥人、沙艺、毛猴等非遗技艺吸引了大量游客的驻足,在展区中,既有静态展位,也设置现场互动,展商现场展示非遗技艺,让参观者真正融入文化氛围之中,在体验中自然而然地成为消费者。
刘绍坚强调,文化惠民消费季最主要的目的在于培养老百姓的文化消费理念和消费习惯,引领他们的消费意愿,刺激他的消费行为,只有老百姓这一端更多的介入进来,整个文化消费市场才能繁荣起来。
在两届文化消费季后,北京的文化消费市场暗流涌动,怀揣着一股喷薄崛起的力量。与此同时,一种物质与文化齐头并进的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生活方式也在逐渐形成,北京的文化消费不再只是一种束之高阁的理念和概念,而真正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