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工作信息 > 产业发展司
产业发展司
青创计划:一场春雨,几多期盼
发布时间:2015-05-06 09:25 来源: 编辑:产业发展司
信息来源: 2015-05-06

  来源于:中国文化报    记者  蔡萌 文/图    

 

  “中国梦,我的梦,我今天来是希望实现一只蚂蚁的梦……”日前,2014—2015年度文化产业创业创意人才扶持计划(以下简称“青创计划”)推介会在浙江义乌举行,来自义乌本地的设计师张敬德第六个走上推介台,向来自全国各地的创意企业和采购商推介他的作品——“鸡毛换糖”系列文化用品。货郎手摇拨浪鼓,走街串巷,“鸡毛换糖”,这是义乌人无法忘记的一段历史,张敬德由此切入,挖掘义乌人勤劳、拼搏的精神,创造了一系列生动活泼的蚂蚁形象,并最终获得了采购商的青睐,现场签订了合作意向书。

  去年,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启动了青创计划,旨在支持在创意设计领域有发展的青年人才,并选取其中优秀者入库文化部人才库。青创计划仿如一场及时的春雨,寄托了设计界乃至产、学、研、投各领域的几多期盼。“未来,我们将继续对入库的青年设计师加大扶持力度,搭建更多的交流对接平台,通过展览、推介、沙龙和培训交流活动对他们进行创业辅导、产业对接。”今年青创计划的组织实施单位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科研处处长卢娟告诉记者。

 

  盼草根设计师脱颖而出

 

  融合了中国传统十二生肖特点的系列办公用品、让没有国画基础的人也可以在电脑上“挥毫泼墨”的灵华水墨画笔、为城市“蚁族”所设计的可以自由拼接的板凳……在青创计划的推介台上,青年设计师用精练的语言推介自己设计的作品,台下,专家则针对选手的设计作品进行点评,对作品的设计、市场接受度等进行简析。今年,同张敬德一样获得上台推介机会的设计师共有10位,这些年轻的“80后”“90后”是进入今年青创计划“百强”的设计师,他们的设计理念、领域虽各有不同,却有着共同的心声——中国梦,我的梦。

  在很多申报了青创计划的设计师看来,青创计划就好比一场创业创意人才的“选秀”,他们怀揣着各种梦想,有的心怀用现代设计理念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志;有的希望自己的设计才华能被发现,从草根设计大军中脱颖而出;有的则是希望自己的设计作品能获得与商业对接的机会,或是借此检验自己的创业梦能否落地。孙振华是长春建筑学院的一位年轻教师,今年,她带着几个学生一同参加了青创计划,她本人申报的作品是手工制作的壁挂。“我给作品起的名字是‘领悟’,它的应用很广泛,比如酒吧、会所、家装等,在不同的环境里它可以表达出不一样的感觉。”在本次青创计划的终评展示区,孙振华的作品收获了评委好几个“赞”。她告诉记者,她已经创作了系列壁挂作品,也有创业的打算,而青创计划正是一个她借以展示作品、检验作品市场接受度的上佳平台。“很幸运能进入终评。”张慧是一位设计专业的在校学生,她此次申报的作品是以“中国梦”为主题创作的海报,在她看来青创计划给了草根设计师一个脱颖而出的机会,而她最看重的是能够在这个平台上与来自全国的设计师互动交流。

  “我们产业园区可以为你们提供价格低廉、条件优越的创作环境,西南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还可以为你们提供无穷的灵感。”推介会结束后,一位来自云南昆明某产业园区的项目负责人的身边围着七八位设计师,她正不遗余力地“挖角”这些年轻人,“我们那里正缺少你们这样的人才。”正如青创计划去年的终评评委之一柳冠中所说,如今我们处在一个中国梦的时代,而青创计划让青年设计师们看到了新梦想。

 

  盼中国设计带动中国制造

 

  尚8文化集团董事长薛运达已第二次担任青创计划终评评审之一,谈起此次评审感受,他对记者说,感到了更多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担当。“这次进入终评的作品中,有和互联网融合的作品,比如移动旅行箱;有关注环保的设计,比如爱上地沟油;还有为盲人、婴幼儿、孕产妇做的设计产品……能从中感受到这些青年设计师深深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担当。此外,很多产品尽管人们已经耳熟能详,但设计师又做了新的深度加工,可以看出他们对生活的密切关注和思考。”薛运达表示,希望更多年轻设计师能够担当评委,比如让上一届的获奖者也参与到这一届的评审中来,使评审团队更加年轻化。

  很浓的人文关怀,这也是担任此次青创计划评审给陈斌留下的深刻感受。今年,青创计划首次邀请了金融投资方加入终审评委团,作为北京天使汇创业金融服务有限公司副总裁的陈斌正是其中的代表之一。“能够看到很多设计师非常注重传统文化与时尚的结合。设计一定不能脱离文化内涵,而怎样把传统文化与接地气的市场化结合起来是下一步中国企业的发展方向。”在浏览过上百件入围作品后,陈斌对记者说,这些青年设计师水平并不差,他们的思维甚至更加开放,更加贴近生活。“不仅设计师要向生活向市场走去,市场也要向设计靠拢。现在很多中国企业制造出的产品,大多沿袭了传统风格,与时代审美脱离得很远,这样的企业必然会被淘汰。所以在评审间歇,我们也在讨论,现在到了企业看向设计师的时候了,希望中国生产制造商转变过去单纯追求功能配置的想法,更注重文化艺术审美和功能的双重需求,那么,市场将大有可为。”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许平在评审后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惊喜地表示,这些入围的青年设计师作品水平着实不低。“我感觉这些青年设计师基本上可以说代表了一代新的设计力量,他们的作品和原来以院校为主的设计以及以企业为主的设计,做出来的东西都不一样。以往,设计师可能在设计表现、高科技应用等方面刻意做了很多,但在真实的社会感受方面比较薄弱,而入围青创计划的这些作品更加贴近生活和市场,这也是未来的设计趋向。从中可以看出这些年轻设计师的价值观,非常具有活力。有些东西体量不大,比如一组关于电源插板的设计,其中有为盲人设计的触感插板,非常细腻,还有在面板上通过热敏感材料,随着用电量增加显示出影像的。虽然仅用了很小的设计手法,但让人一下子就觉得插电很有趣。把设计融入到非常细致的地方——我想,这是未来的大师们要做的事情。”

 

  盼创意人才从量到质的成长

 

  创意设计在今天已经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创意设计可以引领产业发展。那么创造力从何而来?人的作用不言而喻。在今年青创计划举行的沙龙活动上,许平与业界专家及设计师分享了一组数据:1982年,中国高校的设计专业在校生1328人,而2012年,中国高校的设计专业毕业生达57.4万余人。“根据英国剑桥大学2009年的统计,在全球设计最活跃的国家中,设计教育投入最多的前4个国家每年设计专业毕业人数分别是,美国3.8万、韩国3.6万、日本2.8万、英国1.3万——可见中国设计教育投入之大。虽然人才的规模是其他国家望尘莫及的,但是否能真正带动设计产业发展呢?”许平反问道。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许平认为青创计划难能可贵——“这表明我们已经把人才培养的工作,从战略发展的概念落实到具体的操作平台。青创计划对于设计人才的成长作用现在下结论为时尚早,毕竟目前只进行了两届,但是从这两届作品所反映出来的内容上看,还是能得出乐观的结论。作品体现出中国设计的综合性、开放性以及与科技的主动融合,设计师表达出了很强的意识、敏感度和责任感。”但许平也坦言,入围作品中出于感觉的小创意比较多,真正和市场结合起来、能看到现实市场前景的不是太多。“比如很多评委都点赞了爱上地沟油的设计,我也点赞了。但是这个设计师没有关注到我们国家在这方面已经有所突破,如果能够更深入了解现实情况,设计出的作品会更好。”

  “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启动青创计划可以说非常及时,总体上体现了国家对创意人才培育的进一步深化。”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金元浦对记者说,过去,中国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解决创意为王的问题。“现在,我们遇到了新的历史转折期,文化产业发展更加深入,而从总体来看,我国文化产业的最大瓶颈就在人才。”金元浦坦言,中国高校培养的设计人才规模全球居首,但人才质量上,还需要通过实践发展使其获得进一步提升。从这次青创计划的入围作品来看,表现出几个特点,一是面向实践的设计师越来越多,很多设计作品都来自于现实需求;二是传统文化与古典文化元素渗透在作品设计中;三是体现出了审美需求的多样化,设计师关注到的点越来越多,层次越来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