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于:中国文化报 义文宣
第10届中国(义乌)文交会已胜利闭幕。此届文交会经济上交易额稳步增长,文化上影响力大幅度增加,取得了文化和经济建设的双向成功。
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统揽全局、顺应大势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成为当前国际社会,特别是沿途国家备加关注的全新命题。在这个决策与命题背后,文化高地与经济高地的互动再次清晰地呈现。从现代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经济高地往往就是文化高地。反之,文化高地也有力促进了经济高地的确立。如今,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成为各国共建“一带一路”的软支撑。
义乌作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拥有活跃的经贸往来、多元的文化交流、包容开放的市场环境,已经步入第10届、稳步发展的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会也应当之无愧地担负起对外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探索出文化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十届风雨,中国(义乌)文交会每年都在国际国内文化产业发展的变革中勇于创新、深化改革,积极转型升级、应对挑战。在充分运用义乌自身优势的同时,中国(义乌)文交会也广泛吸收各地的先进经验,从而更加从容积极地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
2015年,中国(义乌)文交会迎来了第10届。这对一个文化产业展会来说,是不同寻常的节点。紧随产业发展脉搏、前瞻未来市场动向、拓宽业界视野思路,中国(义乌)文交会一直在努力。第10届中国(义乌)文交会以“汇聚产业精英,展示产业成果,展现产业动向,引领产业潮流”为宗旨,规模目标、展区设置、展会服务、配套活动不断提升,展现出中国(义乌)文交会“青春、勃发、自信、开放”的活力朝气,彰显“中国智造”的文化力量。
10年来,中国(义乌)文交会实现了从博览型向交易型的转型,着力为优秀文化制造企业、中国特色文化产品、世界文化交流搭建平台,文化“广交会”效益彰显;实现了从“小商品”向“大文化”的转型,产品门类从传统消费类文化产品为主向文化产业发展最新成果、从文化产业外围向核心领域转变,创意设计、版权交易成为产业发展新增长点;实现了从单一展会向综合平台的提升,诸多国家级文化项目相继落地,最新行业资讯在此发布传播。
中国(义乌)文交会的转型升级是从顶层设计和细节打造双线进行的,正从办展的粗放式、摊位式、大集式,转向更明显的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进一步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适应广大消费者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适应文化企业借助展会获得信息、扩大交流的要求。努力的效果需要市场检验,需要时间检验。
据统计,10届中国(义乌)文交会累计交易额超过330亿元,累计外贸出口额超过201亿元,累计参会专业采购商超过80万人次,已成为义乌转型发展的亮丽名片和新引擎。由此,中国(义乌)文交会进一步奠定了展现产业发展成果、引领行业发展方向、拉动文化消费内需、促进文化市场繁荣的文化类展会平台的地位,为全国文化类展会及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发挥积极的推动和示范作用,走出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类展会的“义乌模式”。
同时,中国(义乌)文交会建设“网上丝绸之路”的探索一直在进行。千亿级电子商务平台“义乌购”及其前身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官网一直坚持“用互联网改变传统市场”。这种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的深度融合,正努力增强中国(义乌)文交会的适应性和生命力。
必须要提到的是,每届中国(义乌)文交会有目共睹的成绩背后,离不开各级部门和领导的关心和支持。2007年第二届,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开始参与主办;2010年2月25日,文化部正式发函批复,与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当年的义乌文交会,这标志着义乌文交会正式升格为国家级层面的展会;2013年以来,文化部相关领导多次到义乌指导中国(义乌)文交会的转型升级,提出了“六新三化”的目标,强调展会定位向交易转变,重在打造文化市场全产业链,力争办成中国文化版的“广交会”,成为文化部“十二五”期间重点扶持的品牌展会之一。
我们相信,在文化部,浙江省委、省政府和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通过社会各界的齐心协力、共同努力,中国(义乌)文交会一定能够办成水平更高、效益更好、影响更大的文化产品交易会,为加速推动文化产业与国内外资本、技术、市场、信息的融合发展,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上一篇: 第10届中国(义乌)文交会转型升级迎突破 |
下一篇: 第10届中国(义乌)文交会成功举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