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对国内演出市场有所关注的人看到这样的新闻应该不会感到惊奇:某某巨星的国内巡回演唱会唱到了不知名的小城;某某方言剧市场火爆,连演多场还是一票难求。
这些现象的背后其实是演出市场的深层次变化。由于文化消费本身具有的特性,当人们说起演出市场时,总是习惯性地把目光停留在北上广这样的超级大城市,或者是杭州、成都、沈阳等省会城市。实际上,随着近年来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以二、三线城市乃至更小城市为主体的区域演出市场正在悄然形成。而类似的区域演出市场的形成,不仅使得国内演出市场的布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也使得演出市场的纵向深度大为扩展,值得引起人们的关注。
谈到区域演出市场的形成,一个最为重要的因素当然就是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人们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以及随之而来的消费水平的提升。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二、三线城市乃至更小的城市也受惠于这一轮的高速增长,居民消费水平有了大幅提升。在这种情况下,文化消费当然会相应增加,而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在二、三线城市乃至更小城市的居民的文化需求和品位也得到了提升。人们确实如同在地球村一般,对文化产品有着相同的需求,甚至因为之前的短缺而具有比大城市里的人们更大的“胃口”。除此之外,还必须要承认的是,我国历来就不存在一个全国统一的演出市场,人为的区域分割是我国演出市场的显著特点,各区域相对独立和完整的演出产业链条,也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区域演出市场的操作能力。这一点,是我国演出市场特殊的实际情况,也是观者不得不查的一个重点。
其实,所谓的区域市场也可以分为封闭和不封闭两种,区域演出市场也是如此。当一个区域演出市场能够作为一个有机模块,有效、自如地参与到整体市场之中,这个市场就不是封闭的。而当这个市场只有“我”能操作,别人都无从插手,那么这个市场就是封闭的,无法获得规模化运作应有的,因成本降低而带来的高收益。因此,如何处理好区域市场的分散和集中,对于我国区域演出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深耕区域市场并非“守土有责”,更不是固步自封地倚仗“垄断”地位当个“土皇帝”。而应该主动积极地“走出”区域市场,寻求参与到更大的演出市场的竞争中,以期获得规模化的收益。我国演出院线发展多年,其成绩与电影院线相差甚远,除了行业本身的差异外,院线经营者过多地依赖行政命令进行扩张,不能更深入地了解区域市场特点,以及区域市场上原有的经营者不能更好地调整经营理念、借力打力,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从这个意义上说,区域演出市场发展的目标应该是成为整体市场的有机模块,既能够获得整体市场带来的利润,也能够深挖本地市场的潜力。因此,从演出产品的角度来说,既要有放之全国而皆准的“大餐”,也应该有专为本地观众精心打造的各种“小菜”。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不论是全国性演出院线的产品配给,还是各区域市场自身的产品生产,放之四海皆准的“大餐”多了点儿,深耕细作本地观众的产品少了点儿。这也许应当引起关注区域演出市场的业内人士的反思。
总之,所谓的区域演出市场其范围并不固定,“能屈能伸”是其很大的特点,走出去能合纵连横,形成更大范围的区域市场,比如长三角、珠三角等,而收回来又能满足本地市场的需求,如此不封闭的灵活经营,方是一个合格的区域演出市场应有的特点。(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林楠)
上一篇: 关注区域演出市场正当时 |
下一篇: 《2012中国网吧市场年度报告》摘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