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工作信息 > 政策法规司
政策法规司
书写文化强国建设的隽永篇章
——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发布时间:2013-11-29 10:32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易硕
信息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3-11-29

 韩永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深刻剖析了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未来方向,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特别是《决定》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是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

    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35年来的改革是一个领域一个领域逐步推开的,作为文化体制改革也是伴随着改革的整个进程而逐步推进的,但一直到2005年底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之前,还是属于一个领域内的改革。仅举三个三中全会决定为例说明。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阐明了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紧迫性,规定了改革的性质、任务和各项基本方针,在理论和政策上都有许多重大突破。没有提到文化体制改革问题;1994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将党的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具体化、系统化,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要突破,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和行动纲领。关于文化体制改革只有三句话: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依法加强文化市场管理;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是新世纪新阶段推动深化改革、实现科学发展的又一纲领性文件,在理论和实践上有许多重大突破和创新。专门写了“深化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和国民整体素质”一个部分,关于文化体制改革有一段话。

    这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更加强调了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领域改革和党的建设改革紧密联系、相互交融,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牵动其他领域,同时也需要其他领域改革密切配套。由此而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成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有机组成,推进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有机组成。《决定》在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任务和总体思路中,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把“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大任务和重大举措提出来了。

    二、弥足珍贵的改革创新经验。《决定》指出:“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是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原则。文化体制改革历程告诉我们,这些基本原则同样也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原则。与此同时,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历程中,一条最重要的经验就是,在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同时,必须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这次《决定》中,把这条最重要的经验进行了提升,作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指导方针,提出了“四个坚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提出了“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决定》还根据文化的双重属性,提出了既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规律,又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一系列制度设计,比如,在完善文化管理体制中,既强调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推动党政部门与其所属的文化企事业单位进一步理顺关系,又强调建立党委和政府监管国有文化资产的管理机构,实行的是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再比如,对按规定转制的重要国有传媒企业,既要按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同时,又要遵循意识形态规律,在股份制改造过程中必须始终保证国有资本的主体地位,保证坚持正确的内容导向和经营方向,因此,明确提出“探索实行特殊管理股制度”;再比如,《决定》还提出了建立文化事业单位的法人治理结构,推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等组建理事会,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等等。这一系列制度设计都是在把握好文化双重属性基础上,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

    三、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决定》提出了下一阶段深化文化体制的任务:“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决定》还从四个方面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自从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发布以来的八年时间,文化体制改革在实践中由点到面逐步推开,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深化文化企业改革、加快文化领域结构调整、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宏观管理体制方面,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初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这次《决定》与《若干意见》相比,我们看到,在新形势下新的认识与新的举措。在《若干意见》中,提出了“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职责明确、反应灵敏、运转有序、统一高效的宏观调控体系,完善预报、引导、奖惩、调节、责任、监督、保障、应对等机制”。在《决定》中,进一步要求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理顺党政部门与所属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建立“四统一”的国有文化资产监管机构。特别是面对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和信息安全成为涉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强调“健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健全基础管理、内容管理、行业管理以及网络违法犯罪防范和打击等工作联动机制,健全网络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形成正面引导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网络舆论工作格局”。

    在“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任务中,《决定》在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基础上,根据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特别强调了“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降低社会资本进入门槛,允许参与对外出版、网络出版,允许以控股形式参与国有影视制作机构、文艺院团改制经营”。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任务中,《决定》强调“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强调“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在“提高文化开放水平”的任务中,强调“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明确要求“理顺内宣外宣体制,支持重点媒体面向国内国际发展”。

    (作者为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