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全国联播 > 重庆
重庆
重庆加快推进文化高地建设
发布时间:2011-12-12 09:00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全悦
信息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1-12-12

    重庆市委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强调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同步推动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同步建设经济高地和文化高地。建设文化高地,是重庆市委对文化建设提出的具体、明确的新目标,体现了对文化发展新形势的科学判断和新机遇的牢牢把握。 
    文化高地的战略意义 
    建设文化高地,是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的具体落实,是抓文化就是抓方向、抓发展、抓未来、抓民生理念的客观承载,是从“五个建设”协调发展高度,科学谋划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构成。 
    (一)文化高地的重要性。一方面,文化是城市的“根与魂”,是城市发展的“内动力”,只有通过先进思想和文化的力量,调动积极性,凝聚智慧,才能超越自我、提速发展。另一方面,建设与地方综合实力相合的文化软实力,是从粗放型发展向科学发展转变的需要。目前,重庆正处在加快转型的关键时期,推进经济高地和文化高地建设,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价值。 
    (二)文化高地的可行性。建设文化高地,是基于对重庆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文化建设积累和经济对文化支撑等因素综合考虑作出的正确抉择。从历史文化底蕴看,重庆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从文化建设成果看,重庆构建了市、区县、乡镇、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文化产业增加值2010年达到238.75亿元,占GDP比重3.01%。从经济支撑看,重庆市地区生产总值“十一五”由3000多亿元增加到8000亿元,财政年均收入增幅达到了34%。 
    (三)文化高地的紧迫性。从横向和发展的角度考量,重庆文化发展整体水平还不高,“软实力”还不强,文化投入保障力、人才队伍支撑力、文化服务提供力、文化产业竞争力、文化原创内生力都还较弱,与重庆直辖市地位、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距离文化高地的差距较大。 
    文化高地的主要内涵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并进一步明确了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六个方面”的奋斗目标。建设文化高地,应按照这“六个方面”的要求,结合区域文化发展实际进行布局谋划。重庆的文化高地建设应着力在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发展、文物博物事业、文化对外开放、艺术创作生产、文化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公共文化服务方面,要建成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先进区。全面形成城镇“15分钟文化服务圈”和农村“半小时文化服务圈”,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日趋完善、机制逐步健全、能力快速提高,居全国领先水平。 
    文化产业发展方面,要建成西部文化产业高地。实现文化产业布局合理、体系健全,形成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和战略投资者,文化产业规模和竞争实力进入西部前列,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以上,到2015年达到750亿元左右,占全市GDP比重5%以上,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文物博物事业方面,要建成西部文博高地。全面保护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博物馆,形成较为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利用体系,文物博物事业走在西部前列,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充分彰显,对经济的贡献率明显提升。 
    文化对外开放方面,要建成西部文化开放高地。全面扩大文化对外、对内交流,努力成为西部地区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中心,对港澳台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文化开放度在西部领先,对外文化贸易额年均增长25%以上,文化交流项目比“十一五”时期翻一番。 
    艺术创作生产方面,要建成西部文艺创作高地。努力做到艺术创作体系完善,艺术创作氛围浓厚,出人、出戏、出精品实现重大突破,文艺创作数量和质量在西部领先。推出10台在全国有影响的大戏,力争2至3台进入国家舞台艺术资助剧目;推出50幅优秀画作,力争1至2幅在全国产生影响;拍摄20部优秀影视剧,力争1至2部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 
    文化队伍建设方面,要建成西部文化人才高地。进一步健全文化人才引进、教育、培训、交流机制,做到人才队伍总量增加、素质提升,形成以“10名全国有影响的文化名人、100名文化领军人才、1000名文艺骨干、10000名基层文化专干”为主体的,专业结构合理、行业分布全面、年龄梯次优化的文化人才队伍。 
    文化高地的建设举措 
    文化高地建设,要以党的十六大以来逐步形成的新文化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坚持重在建设、贵在积累,既加快建设速度,更注重发展质量,采取有力措施,实现跨越式和持续良性发展。 
    (一)实施重大项目。坚持以大项目带大投入,以大投入促大建设,强力推进文化设施、文化产业、文化民生三类重点项目。主要建设红岩干部教育基地、重庆广播电视发射塔、重庆艺术学院等10个重大文化设施,打造一批文化新地标。主要实施包括“三网融合”产业园、数字传媒工程项目等10个文化产业项目,推动文化与旅游、体育、信息等产业深度融合,发挥文化对产业的改造和提升作用。重点开展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五送”活动、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等10个文化惠民工程,有效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增强人民群众文化幸福感。 
    (二)突出重点任务。文化建设重点任务是文化高地目标的细分和支撑,主要抓好6个方面。第一,努力抓好文艺创作及引导。每一重点艺术门类两年至少推出一台新创剧目,完成50件重点美术作品创作,大力发展电影、电视剧、动漫产业,办好中国重庆文化艺术节等五大品牌文化活动。第二,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延伸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到城市社区和村民小组,实施公共文化设施达标建设,深入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第三,大力实施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重点发展广播影视、演艺娱乐、动漫产业、艺术培训、文博会展和文化旅游业,新增1万家专精特新微型文化企业,培育10个国家级、100个市级产业基地和园区。第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实施大足石刻文物等五大保护工程,国家级、市级、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别达到60个、500个、2000个。基本建成历史、革命、抗战、自然和科技五大博物馆群,总量达到100个,60%以上免费开放。强化非遗保护。第五,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大力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加快数字化转型。大力加强对外文化贸易和交流。大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畅通高效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第六,加快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加强专业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落实好区县文化机构人员编制,配齐配强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文化专干,行政村和社区至少配1名文化工作人员。基层文化队伍5年全部轮训一次。完善人才机制。 
    (三)强化重点保障。建设文化高地要从组织领导、资金投入、政策扶持、法制支撑、基础研究、严格考核等方面予以有力保障,特别是要抓好组织领导和财政投入。在组织领导上,要切实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在财政投入上,要建立健全同经济社会发展实力相匹配、同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相适应的政府投入保障机制。各级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增幅要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到2015年人均公共文化事业费达到全国中上水平。

    (本文作者是重庆市文化广播电视局党委书记、局长 汪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