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全国联播 > 重庆
重庆
重庆市渝中区群众文化进京展演取得圆满成功
发布时间:2012-09-07 09:09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全悦
信息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2-09-07

渝中区解放碑CBD周末音乐会系列活动——交响乐周

巴渝木偶《变脸吐火》

土家族舞蹈《摆手舞》

川剧表演《滚灯》

表演唱《山城茶馆》

 

    9月2日、3日下午,“大地情深”——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创建城区重庆市渝中区群众文化进京专场演出在北京市西城区文化馆缤纷剧场举行,演出吸引了近千名热情的观众。精心打造的群文精品节目、鲜明浓郁的巴渝特色主题、热情饱满的现场演出氛围、欢乐祥和的互动呼应不断把演出推向高潮,现场掌声不断,一片欢歌笑语。 
    今年下半年,按照文化部关于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创建城市群众文化进京展演的部署,渝中区成立了以区长唐英瑜为组长,区委宣传部长何积光、分管副区长刘彤为副组长,区文广新局和文化馆为具体责任单位的进京展演活动筹备小组,精心筹备组织了一台具有浓郁巴渝地方文化特色的节目进京展演,演出全方位展示了渝中的风土人情和该区文化团队、文艺爱好者的风采,取得了圆满成功。 
    近年来,渝中区加快文化设施建设,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落实文化惠民工程,逐渐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功获得国家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今年3月,文化部对渝中区的示范区创建工作进行了中期督导检查,渝中区在22项督导指标中21项优秀、1项良好,得到了督导组的高度肯定。自2011年渝中区成为首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化 
    结合多元文化需求,渝中区加快构建以区域标志性文化场馆为龙头、区级示范性文化设施为支撑、街区综合性文化中心为核心、社区保障性文化活动室为基础的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面实现辖区市民10分钟内到达文化场所,享有基本文化服务的目标。目前,全区四级文化圈层共有重庆市三峡博物馆、市规划展览馆、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等区域标志性文化场馆24处,曾家岩抗战文化长廊、李子坝抗战遗址公园等区级示范性文化设施16处,大坪文化中心、望龙门文化中心等街区综合性文化中心3处,社区图书室、公共电子阅览室等社区保障性文化场所300余处。 
    公共文化管理垂直化 
    立足区情,渝中区大胆创新,由区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对区属公共文化设施的机构、人员、经费、资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调配、统一考核,实现垂直化管理,并且构建了三种管理模式。一是街区文化中心配套模式。按照“两个1000”标准,即投入不低于1000万元、使用面积不低于1000平方米,在全区建设7个街区文化中心,每个中心辐射两个街道,配备6名正式事业编制专业技术人员,统一配备设备器材,使其具备开展文化活动、报刊阅览、文化信息共享服务、小剧场等功能。二是创新总分馆模式。首创文化馆总分馆制,按照“总馆+街区分馆+社区文化活动室”的模式,建设1个总馆、7个分馆、76个社区文化活动室的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启动图书馆总分馆项目,建设1个总馆、8个分馆、27个图书服务站(含街区自助图书馆)、76个社区公共电子阅览室、88个文化共享工程服务点的图书馆总分馆体系。三是探索社区文化建设标准化。率先提出社区文化标准化概念,整合设施建设、活动开展、运行管理机制等方面工作,制定各项指标,使社区文化工作更加规范、目标更加明确。 
    公共文化免费开放全域化 
    一是“两馆一站”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区属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总面积达1.8万平方米,免费服务项目37项,免费开放功能厅室41个,平均每天开放时间7小时,受益群众近30万人次。二是推进区域社会公共文化资源免费开放。统筹市、区两个层级的社会公共文化资源,全面推进三峡博物馆、史迪威博物馆、“湖广填四川”移民博物馆、重庆名人馆、郭选昌雕塑陈列馆、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陈列馆等25处市级特色文博场所对公众免费开放,充分彰显重庆母城公共文化特色。 
    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化 
    一是做亮“激情广场大家唱”、湖广会馆经典诵读会、通远门老城墙故事会等品牌活动,扩大渝中文化影响力;二是做优“解放碑CBD周末音乐会”“三峡大讲台”等精品文化活动,提高群众文化鉴赏力;三是结合元旦、端午等重大节庆,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演出活动,提供群文队伍展示平台;四是按照“一街一精品、一居一特色”的思路,广泛开展“嘉陵之春”“珊瑚之夜”等广场、公园、楼院等群文活动。遍布社区的279名文化活动辅导员和300多支群文骨干队伍经常性开展活动,形成了“天天有活动、周周有演出、月月有高潮、处处有亮点”的生动局面。2011年该区共组织各级各类群众文化活动近千场次,受众逾百万人次。 
    文化惠民形式多样化

    渝中区将文化惠民工程办成缩小贫富差距的民生工程,办成构建幸福渝中的民心工程,不断提高群众幸福指数。一是以贫困家庭为重点,开展“广播电视户户有”工程。二是以社区群众为重点,开展“五送”工程(送戏剧、送电影、送展览、送讲座、送培训)。三是以青少年和农民工为重点,开展社区“绿色网吧”工程。四是以中小学生为重点,开展“非遗进校园”工程。五是以基层文艺队伍为重点,开展“流动文化服务”工程。六是面向不同层面的市民,开展“文化大礼包”工程,2011年,通过政府采购、统一组织的方式,渝中区共组织269场戏剧和105场流动电影放映活动进社区、进校园、进工地;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市场化改革,引入竞争机制,降低采购成本,重点向低收入人群和农民工发放电影券3500张,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公共文化保障机制多元化 
    一是经费投入保障。以地方财政投入为主,区级财政每年对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收入的1%,且随增长比例逐年增加;每年1000万元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文化活动、文化创新和精品创作,扶持具有示范性和导向性的文化项目研发;搭建公益文化项目合作发展平台,支持文化爱好者和民间文化团体自筹资金开展公益文化活动,发动社会热心人士捐资捐建公益文化设施,形成“企业树形象、个人得荣誉、群众得享受、文化得发展”的多赢格局。二是人才队伍保障。启动区文化馆、图书馆科学核编,落实街区文化中心42名全额事业编制,保障76个社区均有一名获得财政补贴的文化指导员;定期对文化工作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与奖励;探索文化志愿者、文化义工机制,着手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和特殊机制。三是监督考核保障。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党委、政府工作绩效考核体系,力争建成覆盖全区的制度健全、奖惩分明、绩效挂钩的综合公共文化服务评估考核体系,引导公共服务职能发生新转变。搭建第三方评估平台,探索有偿委托社会化专业评估公司对服务工作进行评估,不断提高和改善全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与水平。
(辛正明 马佳 杜杰 孙琳 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