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全国联播 > 重庆
重庆
重庆市探索紧缺文化人才培养模式
发布时间:2014-10-11 10:02 来源:报送系统 编辑:李庆禹
信息来源:报送系统 2014-10-11

  鉴于戏剧编剧、舞美、导演、文物修复、演艺经纪等领域文化人才紧缺,重庆市文化委着眼于全市文化事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的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变被动适应为主动培养,依据重庆市文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程度,举办了为期半年的重庆戏剧编剧培训班,迈出了文化紧缺人才培养的第一步。经过半年培养,在学员提交的毕业作品中,有一部具备排演条件,有三部剧目具备深度打磨空间,人才培养初见成效。该培养模式具有五个特点: 

  一、培养机制灵活。重庆市文化委与西南大学联合开设为期半年的戏剧编剧培训班,通过政府投入、单位选人、学校育人的灵活培养机制,依托人才专项资金的资助,充分尊重用人单位的培养需求,利用西南大学丰富的研究和学术资源,促进优势资源整合和互补,降低了人才培养的风险,提高了人才培养的效益。 

  二、培养内容科学。针对传统培养“重理论、轻实践”、“重学术、轻应用”的传统观念,遵循艺术创作人才开发和培养的客观规律,聘请市文化艺术研究院、人才培养单位和西南大学的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科学设置课程和专题讲座,严格按照课程教学体系开展质量评估,提高了培养的针对性。 

  三、培养形式多元。本次培训既重视理论学习又强调技法写作,基础理论识以“必需、适用”为度,加强专业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开设剧本写作实战课程,将艺术创作与剧目观摩相结合,并按技能要求形成模块化组合,构建起“素质、能力、技能”三段递进式课程开发体系。同时,以西南大学文学院为主体,以专业为核心,破除校内和校外界线,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建立学业导师团队,学员按照2-3人组建创作团队,在课程教学、学术研讨、写作和实践训练等各个环节,实现学业导师团队对研究团队的联合培养与指导,并打破时间节点,形成贯穿学员终身的学业指导、思维养成、艺术创作“三位一体”的指导模式。 

  四、培养出口通畅。重庆市文化委探索的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尤其重视人才的跟踪培养,委托市艺术创作中心对15名戏剧编剧班学员建立人才培养和发展档案,实现深度、持续和系统培养。同时,完善了人才培养的“入口”和“出口”,本着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作用,为具有新创排演和打磨提高潜质的优秀作品提供平台和资金支持,完善人才孵化载体。(来源:重庆市文化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