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全国联播 > 重庆
重庆
重庆黔江区建设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营造文化生态家园
发布时间:2015-06-10 14:47 来源:报送系统 编辑:李庆禹
信息来源:报送系统 2015-06-10

  2014年8月,重庆市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被文化部正式批准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黔江区作为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组成部分,高度重视民族生态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以贯彻文化部《关于加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指导意见》为统揽,完善规划,加大投入,推进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取得了较好成效。该区是重庆市和武陵山区域发展规划定位的双中心城市,总人口54万,土家族、苗族人口占73%,巴楚文化在此交汇,土家苗汉互补交融,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灿烂的民族民间艺术。全区有国家、市级、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4项;国家、市级、区级文物3000多件,国、市、区文保单位41处;有古籍3964册,9种馆藏古籍被列入《重庆市珍贵古籍名录》,1种被列入国家级珍贵古籍名录 

  一、创意打造首座土家族文化生态博物馆 

  2000年2月,文化部、国家民委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对传统文化生态保存比较完整的地区,要建立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当时的黔江开发区及时调研,初步提出了建立“渝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和“重庆市黔江小南海土家族文化生态博物馆”的创意。2004年,重庆市黔江小南海土家族文化生态博物馆通过重庆市发改委可研批复,并于2005年开工建设,累计投资2500多万元,2009年建成了以武陵山民俗生态展示中心和以原生形态存在的13个土家村寨为重点的重庆市黔江小南海土家族文化生态博物馆。这是中国第一座土家族文化生态博物馆,是集展示交易、旅游休闲、情景购物、互动体验为一体,完整的保存着土家民族的风土人情、民俗民物,成为探秘土家文化,欣赏土家美景的又一个理想地。 

  二、成功申报武陵山民族文化节展示民族文化 

  2001年,黔江区首先提出举办首届“中国土家族摆手文化节”,层层向上申报至文化部与国家民宗委。经文化部和国家民宗委专家建议,为扩大影响力,增进民族融合与团结,将“中国土家族摆手文化节”更名为“中国武陵山民族文化节”,由黔江区联合武陵山兄弟县市向国家民宗委申报。2003年1月,国家民宗委同意黔江举办首届中国武陵山民族文化节。2004年、2009年和2012年,黔江区分别成功承办了第一、第二和第四届中国武陵山民族文化节,该项节庆活动作为国家支持打造的武陵山区重要文化品牌,已成为整个武陵山区各族人民的节会盛事,展示武陵山区丰富民族文化的重要平台。 

  三、创新性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自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以来,黔江区创新性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三二一”模式,即:建立生态、基地、舞台三个传承体系,建立“归口保护”和“定向保护”两个保护体系,一年一次总结评比。认真提炼民族文化元素,通过举办乡村文化艺术节号子大赛,开展特色文艺节目展演、节目巡演,组织特色文化之乡、民间艺术大师评选,推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在中小学和驻黔部队等建立10多个传承基地,大力开展民族文化“六进”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增强,人民网、新华网对黔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行了报道,光明日报等平面媒体对黔江区民族民俗文化活动的开展作了专访,并进行深度报道。 

  四、打造民族文化精品增强文化底蕴 

  黔江区历来重视利用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打造民族文化精品。区委、区政府更明确提出了民族文化建设“1234”发展思路,着力提升黔江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溪号子》等四个节目进入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栏目,舞蹈《母亲的火塘》参加了第十六届“群星奖”决赛,重庆市(黔江)民族歌舞团以土家族、苗族文化为元素打造的大型民族歌舞诗《云上太阳》,代表文化部参加了“中国巴西文化月”活动,在巴西9大城市成功演出17场,黔江民族文化从区到市到走出国门,实现了三级跨越,扩大了黔江民族文化的影响力。(来源:重庆市文化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