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福建省厦门市紧紧围绕厦漳泉同城化和岛内外一体化建设,坚持结构合理、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以文化惠民工程为抓手,以文化设施为载体,以文化服务为核心,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立。
1.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建立。近十年是厦门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最大、增速最快的时期,仅市区两级财政文化事业投入就从“十五”期间的18.7亿增至“十一五”期间的34.3亿,共建设各类文化设施项目近80个,厦门小白鹭艺术中心、厦门文化艺术中心、中山南音阁等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特别是改造建设的厦门文化艺术中心,使厦门的文化设施跻身全国同类城市的先进行列。“闽南大戏院”工程基本竣工,目前正与保利集团和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商洽委托经营管理事宜。“厦门大剧院”前期规划选址比选方案设计工作正式启动。市、区、镇(街)、村(居)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初步建成,显著改善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整体面貌。截止2011年底,全市共有文化馆7个,其中6个为国家一级馆、1个为国家二级馆;公共图书馆9个,其中6个为国家一级馆,馆舍面积达 75867平方米,馆藏总量320万册,人均拥有藏书1.039册;公共博物馆、纪念馆24家,馆舍面积达4. 7万平方米;六个区全部新建或扩建了区级文化艺术中心,并完成了37个镇(街)综合文化站、479个村(居)文体活动室(文化广场)建设,达标率超过40%。截止2012年8月,全市共有出版企业73家,印刷企业1600家、发行企业429家,新闻出版业总资产达196.61亿元,完成增加值51.73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2.03%;拥有在映电影银幕总数达到117块,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单位达54家,占全省三分之一强,今年1-8月,厦门全市电影票房收入达9032.31万元,比去年增长19.88%。
2.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制度更加健全。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改革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机制,努力向人民群众提供系统性、制度性、公平性、可持续性的公共文化服务。全力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目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创建资金、扶持政策及考核激励机制已落实。在文化部的中期督导检查中,厦门市的23个指标中期进度被评定为优,2个指标被评定为良,总体督查指标优良率达100%。今年8月,福建省文化厅对厦门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示范点进行评估验收,对全市创建工作给予充分肯定。着力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建立以城带乡联动机制,推动城乡公共文化设施互通互联,合理配置城乡公共文化资源。截止2011年底,全市公共图书馆共建立直管型、托管型和联办型分馆10家,联网分馆38家、汽车图书馆3家、集体用户100家、流通点53个,100%行政村建有农家书屋;市区两级公共图书馆馆舍总面积达到 75867平方米 ,馆藏总量320万册,人均拥有藏书1.039册,人均新增藏书0.064册。图书馆数字工程建设加快,全市220个社区中有51个建有标准配置的电子阅览室,其余169 个正在加快建设,37个镇(街)实现全覆盖;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建设服务点资源实现100%全覆盖;广播电视人均综合覆盖率达100%,其中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98.8%,并提前4年全面实现农村20户以上自然村通广播电视的目标。
3.公共文化机构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各级公共文化机构积极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高效、普遍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211年开始,市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向社会免费开放,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美术馆免费开放工作正式实施,基本实现了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据统计,2011年,厦门市区两级图书馆平均每周开放时间达62.8小时,年人均到馆次数达1.604次;外借文献441万册次,平均每册书年流通率1.31次,居全国先进行列;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共接待机关、事业和旅游团体218个,受众达36万余。
4.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精彩。厦门全市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和群众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农村文化、企业文化、旅游文化、家庭文化、广场文化、节庆文化蓬勃发展。目前,厦门市共有市级文化馆组建的馆办团队13个,基层文艺团体与队伍上百支,这些团体、队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长期活跃在机关、校园、企业、社区与农村,为厦门市民群众带去了丰富的“精神食粮”。近年来,持续举办了“温馨厦门”广场系列活动、书香鹭岛活动月、厦门群众文化艺术节、厦门博饼艺术节、元宵民俗文化活动等一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其中平均每年组织重大群众性文化活动20场次、各类节庆和专场赛事演出1000场次、各类艺术展览100场次,开展文化下基层500场次。特别是连续举办五届的“厦门市群众文化艺术节”已成为该市群众文化的品牌活动,并荣获全国“群文品牌”奖,成为全国20个、福建省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项目之一。(来源:厦门市文广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