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全国联播 > 福建
福建
福建厦门“三个方面”着力推进文艺创作繁荣发展
发布时间:2016-06-24 10:52 来源:报送系统 编辑:李庆禹
信息来源:报送系统 2016-06-24
    福建省厦门市高度重视文艺繁荣发展,以闽南传统文化为根基,立足厦门对台区位优势,找准“三个方面”,着力推进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努力实现用舞台艺术生动讲述“闽南故事”、引领“厦门风尚”的文艺发展目标。

  一、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力领导,厦门文艺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 

  一直以来,厦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工作,并始终从市级层面加强对文化工作的全盘领导、规划和推动。近年来,厦门市坚持“文化强市”发展战略,并及时出台具体实施意见,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加大文艺经费投入,为文艺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与保障。2014年,厦门市“美丽厦门战略规划”正式出台,将“文化提升”列入“十大提升”行动之一强力推进,文化艺术事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2015年,厦门市委、市政府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以及中央和省里关于扶持地方戏曲等一系列文件精神,厦门在全省最早制定印发《厦门市传承发展地方戏曲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并从改善地方戏曲剧团生产条件、加强政策及财政保障、创新人才培养和用人机制、普及推广、抢救保护及理论研究、服务群众能力、强化领导及措施保障等九个方面进行科学规划,提出了扎实可行的推进措施,同时注意将《实施意见》与我市经济社会“十三五”规划有机衔接,将改善地方戏曲院团生产条件等项目纳入全市“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建设“大盘子”,以最大的力度为地方戏曲活起来、传下去、出精品、出名家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文艺创作生产引导机制的建立完善和日趋成熟,是厦门文艺繁荣发展的制度基础 

  厦门市文广新局较好地履行了“守门人”和“把关者”的职责,在创作报审、宣传推介、播映展演等不同环节严格程序、科学管理、创新改革,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工作机制。第一,每年坚持召开舞台艺术创作工作会。一年一度的艺术创作会,均召集省内专家、本市艺术界专家及主创团队人员共同研讨,认真总结经验,分析形势,查找问题,出谋献策,为开展年度的文艺创作生产工作理清了思路,明确了目标计划和重点任务。第二,充分发挥艺术指导委员会的作用。艺术指导委员会是厦门市文艺工作机制创新的有益尝试。作为全市文艺剧目创作的智囊团,艺术指导委员会负责参与指导和制定专业舞台表演艺术的发展计划,同时推进重点剧目的研讨、创作和生产,为提高厦门市文艺创作的水平和质量起到积极助推作用。第三,通过“纵向”“横向”借助外力增强艺术创作实力。纵向方面,以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发展为参照系,做好对接工作。例如厦门小白鹭艺术中心对接中国北舞院,其创作的舞蹈作品具有全国水平;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声名鹊起,其人才培养就是对接中国戏曲学院,目前该中心已有一批大专生脱颖而出,较好地解决了地方戏曲人才“青黄不接”问题;厦门的歌剧、小剧场话剧、音乐话剧的创作,邀请中国歌剧舞剧院、中国话剧院等知名导演前来指导,呈现的作品具有前沿思维,较好地满足了现代观众的欣赏口味。横向方面,厦门市充分利用海峡两岸艺术交流活动等平台,积极学习台湾同行在艺术创作方面的思维及方式。如厦门市南乐团的创作富有新意,就与借鉴台湾南音有很大关系。厦门歌仔戏被台湾所认同和推崇,也得益于两岸交流过程中不断碰撞、融合、出新的创作理念。

  三、遵循舞台艺术创作生产规律,是厦门文艺繁荣发展的制胜法宝 

  (一)坚持好剧本“可遇不可求”,优秀作品是厚积薄发、精心打磨的智慧结晶。2015年,厦门市新创排的涉台题材剧目——歌仔戏《渡台曲》、高甲戏《大稻埕》在福建省第6届艺术节暨第26届全省戏剧汇演上取得佳绩。这两台剧目在创排资金投入方面远远不如很多其他地方参赛剧目,且所有的演员均为剧团自己的演员,但这两个剧团靠着全体演职员齐心协力、上下拧成一股绳的精神,凭着在艺术追求上脚踏实地、精益求精、锲而不舍的精神,将《大稻埕》《渡台曲》搬上舞台,边演出边听取观众的意见、接受专家的把脉,演出一轮修改一轮,修改一轮再演出一轮,最终取得今天的成绩、赢得观众的掌声。

  (二)坚持剧目创作要“靠自己的骨头长肉”,培养本土人才是自力更生、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厦门市现有五个国有专业艺术院团,另有台湾艺术研究院和厦门艺校两个研究培训机构,剧目创作力量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基础、优势和影响。在福建省第6届艺术节暨第26届全省戏剧汇演中获得优秀剧目奖一等奖的歌仔戏《渡台曲》、高甲戏《大稻埕》,分别由歌仔戏青年编剧林志杰、台研院院长曾学文创作两位本土文艺创作人才创作而成。他们的成功事例正是厦门鼓励、发现、挖掘、培养本土舞台艺术创作人才,“靠自己的骨头长肉”破解“剧本荒”难题的法宝。

  (三)坚持“改编和表演同样是重要艺术创作”,改编经典是打造精品剧目的有效途径。2014年以来,厦门市文化单位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观念,学习借鉴国家大剧院改编重排《风雪夜归人》等成功案例,尝试改编经典剧目高甲戏《阿搭嫂》,充分挖掘艺术内涵,创新表演形式,对《阿搭嫂》进行二度、三度创作,注重在表演手法和技术手段上更多地融入一些现代元素。历经10年打磨提升,新版高甲戏《阿搭嫂》于2014年作为福建省“庆祝中国65华诞·同圆中国梦——福建戏剧优秀剧目晋京展”的剧目之一,献演于国家大剧院,获得专家、群众的一致好评。新版高甲戏《阿搭嫂》的成功,为厦门市成功开辟了一条富有厦门特色的艺术创作新路子。

  (四)坚持“创新是文艺的生命”,增强文艺原创能力是艺术长久发展的永恒主题。近年来,厦门市积极推动专业文艺院团增强文艺原创能力,不断探索创新舞台表演形式,创造性地推出了“音乐话剧”这一舞台艺术形式,得到学术界的充分肯定,并为广大观众所认可和喜爱。如厦门歌舞剧院以“音乐话剧”这种舞台艺术形式相继推出了《雁叫长空》(获第二届中国戏剧优秀剧目奖),《停一停,等等我们的灵魂》(获第三届中国戏剧奖优秀剧目奖),《老宅》(获福建省第25届戏剧会演剧目一等奖)。业界专家认为,“音乐话剧”这一舞台表演新形式,既有话剧的深邃,又有歌剧的抒情,还有舞蹈的灵动,是对外来艺术话剧、歌剧进行民族化的大胆探索和创新,是外来艺术在当代中国的创新发展。利用音乐话剧这一舞台形式讲述中国故事,将有助于创排更多的舞台艺术精品。目前,保利大剧院开始关注《老宅》,今年应保利大剧院的邀请,《老宅》剧组将再次到全国各地巡回演出,为厦门市舞台艺术精品的市场化运作积累了成功经验。(来源:厦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