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全国联播 > 福建
福建
福建厦门转变方式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治理能力
发布时间:2016-07-26 09:22 来源:报送系统 编辑:李庆禹
信息来源:报送系统 2016-07-26

  福建省厦门市从实际出发,将改革创新融入公共文化发展各领域,探索保底线、促发展的思路方法,取得明显成效:公共投入增加,“自娱自乐”减少;社会投入(参与)增加,政府支出(主办)减少;为民活动增加,评比评奖减少,较好地实现了文化行政部门从“办”向“管”,从“管”向“治”的转变。 

  一、做好文化资源整合“大文章 

  突破体制束缚,打破部门利益格局,注重统筹协调,实现公共文化资源的集中配置、共建共享、高效使用。以基层文化活动中心为基础,以村居统一管理、多部门协同建设为核心,构建公共文化服务整合运行机制形成强大工作合力。做好做强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为核心内容的“规定动作”在公共图书流动服务方面,大力推行以托管型、联办型等模式的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把基层图书室和农家书屋纳入其中,充分利用市区两级服务管理资源提升基层公共文化供给能力。做优做精公共文化服务“自选动作”,在基层综合文化中心建设方面,融合社区书院、道德讲堂、家长学校、未成年人活动室、青少年科技工作室等特色文化服务内容,不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特色均衡发展。以文化跨界发展为抓手,联合部门力量,统筹部门项目,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综合效益。2016年举办的厦门市“群星风采”广场舞大赛活动,文化、体育、工会、传媒、老体协等多个部门共同参与,改变以往文化部门“唱独角戏”的方式,活动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广受好评,吸引近10万群众观看。 

  二、提升文化科技融合新优势

    积极采用多种高新技术手段提升管理能力和质效,全力打造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平台,为市民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新体验。厦门市图书馆实现与国家图书馆的专网直连,成为全国副省级馆第一家、福建省第一家专网部署的公共图书馆厦门市少儿图书馆在国内外首创“图书自助上架归还”功能,实现图书“零”中转;厦门市文化馆打造链接区镇文化馆(的群众文化活动远程指导网络,将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移植到互联网,极大方便市民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厦门市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服务网络覆盖全市,市区两级图书馆、文化馆和基层文化站(室)的公共电子阅览室和服务点设置率达100%。图书、文化、文博等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实现与“i厦门”一站式惠民服务平台有效对接市民可通过平台免费查询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开展在线体验、培训和学习活动。厦门文广会展公司围绕“互联网+文创”,以海峡两岸文博会丰富的文创资源为依托,聚合文创产业的项目、人才和资本,搭建“文创云平台”形成线上线下紧密结合、相互补充的文创产业大数据库。 

  三、优化文化供给“调结构”

    完善文化供给结构,丰富文化供给内涵,创新文化供给手段,有效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效。把公共文化服务的选择权和评价权交给群众,扎实推进“文化惠民点单式服务”工程建设,最大限度满足基层群众文化需求赢得各界赞赏将戏台、舞台、电影银幕搭到社区广场、部队军营、偏远山村、福利院、养老院乃至监狱,保障弱势群体及特殊人群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权益,让群众真心觉得“特别暖”。依托举手机制、社会参与机制,丰富文化供给内涵,一方面策划设计的一批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接地气、合时宜的群众文化项目品牌深入民心另一方面,满足不同受众需求,积极引进高雅艺术,推进厦门高端演出市场繁荣发展厦门市民和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的观众享受到同样的“文化待遇”,同步看到国内乃至国际一流水准的演出,享受到世界各地的文化果实。在政府和文化部门的带动和引导下,市民群众自办文化的热情空前高涨,一批以闽南文化为根基,以市级主导、基层推广为模式的地域特色文化活动遍地开花,逐步构建“市级有活动、每区有一节、街镇有品牌、村居有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体系。完善文化供给结构,社会力量办文化蔚然成风。减少政府直接参与举办的文化活动项目,取消全国青少年钢琴比赛,取消“群众文化艺术节”等评奖,降低“中国(厦门)漆画展”等文化展会举办层级,有效节约文化投入,加强对新兴文化业态、多元文化样式的引导,鼓励扶持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使民办文化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载体。民办公助的厦门爱乐乐团自1998年起,风雨无阻定期举办公益的“周末交响”音乐会,为营造厦门“艺术之城”奉献自己的力量;厦门青年民族乐团、奥林匹克博物馆、宏泰艺术中心、筼筜书院、中华儿女美术馆以及古龙酱文化园等民办文化机构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补充,提供了社会化、多样化的文化供给,极大丰富了各阶层群众的文化体验。(来源:厦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