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不提,从无到有再到令人瞩目的,还有深圳对文化的坚持。深圳这个曾被称为“文化沙漠”的城市,在过去7年时间里,让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简称“深圳文博会”),成为了中国文化产业改革开放的骄傲。
2004:敢为天下先
深圳文博会是和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紧密相关的一个展会。它的发展,记录了中国文化产业人的努力与探索。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让社会各界更为清晰地认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当年12月,广东省委作出建设文化大省的重大决策;次年1月,深圳市委把“文化立市”确立为城市发展战略,表达了对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强城市文化建设的决心。在成功举办多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简称“高交会”)的启发下,“文博会”项目被深圳列入实施“文化立市”战略的重要举措,并作为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列入该市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工作方案。很快,该项目被纳入广东省的《建设文化大省规划纲要》。2003年10月,《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总体方案》出台。
2004年1月,文化部办理立项审批手续,并提出由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广东省新闻出版局和深圳市政府共同主办。“文博会”正式有了“身份证”。当年10月29日,文化部同意成为首届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的主办单位,深圳文博会主办单位升级为文化部、广东省政府和深圳市政府。距离开幕不到48小时,深圳文博会再次升格为由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广东省政府共同主办,深圳市政府承办,深圳广电集团和深圳报业集团协办。这便是迄今主办者们津津乐道的深圳文博会规格“三级跳”的故事。
2004年11月18日,一个可以和广交会、高交会媲美的展会诞生了。
深圳以“大杂烩、精挑选”的精神设计着文博会。兼容并包,不仅消融了对深圳缺乏文化底蕴的质疑,还让我国当时略显弱小的文化产业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或许,这一思路来自名震一时的主题公园“世界之窗”。那是一座融合了各地美妙景观的公园。在那里,一天走完世界。是的,深圳就这样巧妙地将一般展会的“资源依赖”模式转化为有深圳特色的“市场依赖”模式,将各地的优势文化产业项目集中到文博会的平台上展示、交流。
首届文博会的成功举办,奠定了深圳文博会此后的发展轨迹、模式。正如在这届文博会上声名鹊起并保持强劲发展势头的大芬油画村,在此后的中国文化产业领域,始终是个绕不开的案例。
2006:尽显“中国创造”
时隔一年半,由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广东省政府、深圳市政府主办的第二届深圳文博会如期举办。都说开创容易守成难,现在大家松了口气:深圳文博会,势头良好。
和首届“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相比,除了深圳成为主办方凸显地域优势外,第二届深圳文博会的名称增加了“交易”两字,改为“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一个词的变化,让这个展会的内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深圳文博会,已然不仅是文化产品展示的平台,更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平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平台。
就在这届深圳文博会上,不仅仅是“中国加工”“中国制造”得到推介,“中国概念”和“中国创造”也成为展会主角,创意设计成为了展会的主题。 为了配合这些变化,文博会组织者们进行了诸多探索。如在内容设置上以突出“文化内容产品”为重点,打造“设计”“影视”“动漫游戏”等几个专业品牌;面向全国征集了2000多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供国内外投融资商挑选;制定了海外观众组织实施方案,明确了采购商、投资商和专业观众的优惠政策和标准;举办了系列字画、文稿、艺术品拍卖交易活动等。
这种变化,是为了让文博会名副其实地变成我国文化产业的信息交流中心、要素交易中心、产品推广中心和投资促进中心。也正是这种变化,让这个以博览和交易为核心的文化产品与项目交易平台,迅速成为拉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产品出口的强大引擎。
这种变化,离不开市场化运作机制的进一步深化。在这一届深圳文博会上,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有限公司走上前台,和深圳广电集团、深圳报业集团、深圳出版发行集团共同承办这一活动。深圳文博会开始迈上“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规范化、精品化”的展会新路。
市场化运作离不开权威部门的支持。各主办单位也大显身手,为文博会的进步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文化部在本届深圳文博会上首次发布了《中国文化产业2006投融资项目手册》,有关方面还专门组织了海内外150余家投资机构代表参加。手册汇集了21个省区市的921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涉及出版发行、影视传媒、演艺娱乐、文化旅游等七大类,总金额达700多亿元。
深圳文博会新颖的办展模式和成功的办展经验得到了国际展览界的充分肯定。第三届文博会前夕,深圳文博会获得批准,正式成为国际展览联盟(简称“UFI”)认证展会。这也是中国唯一获得UFI认证的综合性文博会。
2007:商业属性大大增强
当第三届深圳文博会迅速占据公众视野的时候,人们蓦然发现:原来深圳文博会改两年一办为一年一办了,商务部也成主办单位了。
和第二届类似,文化部在本届深圳文博会上发布了《中国文化产业2007投融资项目手册》,精选了来自全国各地的1200个旅游、娱乐演艺、动漫游戏等文化项目。与之相呼应的是,组织者们将占主场馆面积30%的中国文化产业成果馆调整为中国文化产业项目交易馆,使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交易功能更为明晰。
类似这些举动,为深圳文博会搭建文化产品交易平台提供了莫大的帮助,境外参展商的兴趣迅速增强。在本届深圳文博会上,来自境外的订单和采购总额接近40亿元,与我国港澳台等地的交易额迅速攀升。要知道,2006年我国文化产品的进出口总额为103.2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了近3倍,但内容主要是占总量61%的运输和旅游。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效果的日益显著,让人们对深圳文博会有了更多的期待。
在商业属性增强的背后,是深圳文博会在意识形态领域取得的新成就。深圳文博会已然成为主管单位、业界专家、行业翘楚发布信息、交流观点的重要平台。如“第三届文化发展战略论坛”和“2007中国国际文化产业论坛”两大核心论坛,总结、交流了我国文化机制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的最新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发布了《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状况报告》、《我国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统计报告》、《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统计报告》等一系列重要行业发展报告。深圳文博会通过这些丰富而有区分的论坛、会议,实现了在理论上的提升。
本届深圳文博会期间举办了文化产业人才交流会,初步实现了人才和企业的对接。据统计,参会的国内求职者2.5万人,境外求职、参观人数450人;招聘企业346家,其中文化类企业276家,文化类职位数4000个。这也使得此后几届深圳文博会从原有的5个板块增加到6个板块,即增加了人才文博会板块。
2008:携中西部“走出去”
第四届深圳文博会底气已足。
这个当仁不让的国内第一文化展会,拥有了更多“兼济天下”的情怀。本届深圳文博会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也加快了对推动文化产品“走出去”的要求。
深圳通过市财政补贴方式对中西部省区参展给予经费补贴,免除了相关单位50%的展位费用。这大大激发了中西部省份参展、交易的兴趣,效果显著。据统计,本届中西部地区成交额为364.13亿元,占总成交额的57.28%。其中,合同成交金额47.73 亿元,意向成交金额316.4亿元。在中西部省区代表团中,签约金额最大的山西省团共签约项目27个,签约总额203.85亿元。贵州省团签约项目70个,签约总额90.78亿元。在本届文博会上,四川省团共成交8.6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之后开幕的这届深圳文博会,向遇难、受灾的同胞献上了诚挚的关心与祝福。中国首个抗震救灾大型图片展在深圳文博会分会场中国(南方)国际摄影产业园拉开序幕;组委会取消了招待酒会及展会期间的有关宴请活动,将节省的资金捐助给灾区;除了主会场的募捐活动外,本届文博会的24个分会场也都设立募捐箱;部分参展企业还以自己的方式开展了献爱心活动。
作为文化产业的“广交会”,本届深圳文博会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主办单位充分利用驻外机构促进文博会广泛接触国际知名展览组织和展览企业,开展海外宣传推介活动,同时开设“2007—2008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展区,展示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最新成果,进一步扩大出口交易份额。
第四届深圳文博会在7号馆单独设立了国际文化馆,这也是文博会首次设立国际文化馆,共吸引了来自20个国家和地区的参展商。这届深圳文博会还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德国法兰克福、美国纽约设立了分会场,实现了“走出去”的坚实一步。
2009:危机中的一抹亮色
2008年底,深圳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获颁“设计之都”称号,实现了深圳的夙愿:赢得文化名。深圳文博会在人才流通、产权交易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2009年,国际性的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大部分行业被迫接受了全面溃败的凄凉局面。2009年的深圳文博会,成为了这一年经济发展的一抹亮色。
只有积极的应对才有出路,只有优异的服务才能引来顾客。组织者们调整思路,“稳住老的、大的参展商,开拓新的、优秀的参展商”,并通过中国贸促会的平台,促成参展商与海外买家一对一的邀约洽谈;在政府组团方面,将组团参展的组织工作扩大到了县一级。这种服务到家的态度,使得本届深圳文博会跳出展会办博览,跳出行业促交易,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依旧实现了交易额与上届基本持平的优秀成绩。近1.5万名海外买家的到来,更显现了这个年轻的文化展会旺盛的生命力。
这一年,我国港澳台地区的参展团第一次集体亮相深圳文博会。8号馆文化精品馆设立的“台湾文化精品馆”涵盖了工艺精品、软件设计、动漫创作及旅游文化等内容;以各演艺机构、企业为主组织的香港精品演出项目亮相1号馆;澳门以10年“回味”为主题,邀请5个本地重要组织联合策展,在1号馆尽显风姿。
随着办展经验的增加,第五届深圳文博会进一步加强了对文化产业核心层的组织力度,文化产业核心层内容参展比例高于历届。其中,五大展馆的参展比例达到九成:中国文化产业项目交易馆文化产业核心层内容参展比例达91.4%;美术馆文化产业核心层内容参展比例达90.3%;数字影视·动漫游戏馆文化产业核心层内容参展比例达93%;演艺产业馆文化产业核心层内容参展比例达95%;创意设计馆文化产业核心层内容参展比例达90.7%。
为加强文博会参展项目和投资方的互动效应,第五届深圳文博会在主展区一号项目交易馆首次开设了“中国文化产业项目资本互动交流区”。为强化文博会交易功能、聚焦艺术品流通,文博会公司还注册成立了深圳国际文博会拍卖有限公司,力图实现对艺术品交易的深度挖掘。
5届文博会迅速发展的背后,是深圳自身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2009年,深圳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531.5亿元,占全市GDP的6.46%。“深圳制造”已经不再满足于低端的加工,不再停留于产能的简单扩张,而是借助文化元素向上攀升,力图实现“深圳创造”的转型。
2010:顶级品牌已铸就
2010年初,经过网络投票和专家评审,“中国城市名片荣誉盛典”评选结果在北京公布,深圳文博会成为最能代表深圳的“经典名片”。
这一年的深圳文博会,也显得更为“骄傲”了些。比如“文博会+世博会”,比如国内省份组团“满堂红”,比如1797家政府组团、企业和机构参展,比如中国贸促会也加入到主办单位的行列,比如总成交额首次突破1000亿元……
开幕首日,文化部联手五大银行开通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承诺通过有效快速的评审和放贷,给优秀文化产业项目“输血”。这一服务平台此后还将陆续开通产权交易、企业上市推荐、无形资产评估等系统。
同样是那一天,挂牌运营了半年的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闪亮登场。其获得了金融机构500亿元的综合授信额度,几十家创投、风投和私募股权基金等机构也签下了深度合作的战略协议。当天,深圳市欢乐动漫有限公司将部分股权作价6000万元转让,成为在文交所场内成交的第一宗文化企业股权融资项目。深圳文交所,是国内对文化产权交易的一次较为成熟的尝试。
这届深圳文博会在展会期间,也为自身挥洒了一次大手笔:公布《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发展规划(2010年—2020年)》。规划提出:“到2020年,总成交额达到2000亿元以上;参展商数量达到2500家左右,国内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参展比重达到80%以上;出口成交额占比逐年提高,达到总成交额的40%以上;中西部文化产业成交额不低于总成交额35%……”这些具有一定难度的目标,愈发显现出深圳敢为天下先的豪迈。
2011年第七届深圳文博会如期而至。这一届文博会,又将带给我们怎样的惊喜?大家正在期待着……
上一篇: 第三届动漫交易会深圳推介 |
下一篇: 广州优秀剧目全国巡演即将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