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全国联播 > 广东
广东
广东东莞: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幸福指数
发布时间:2011-12-06 09:09 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编辑:全悦
信息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2011-12-06
    知道东莞是制造业名城的人多,了解其文化生活的少。 
    每当夜幕降临,广东东莞这座具有1700多年历史的“千年古邑”,近代“虎门销烟”发生地城市,就展现了她另一种魅力:成千上万的外来工汇集在500多个城镇文化广场上,或歌或舞;市、镇(街)、村(社区)大大小小590个公共图书馆(室)明亮的灯光下,挤满了求知若渴的农民工…… 
    这就是东莞的广场文化和图书馆文化一瞥。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介绍,东莞加快文化名城建设,主要立足东莞实际,突出“产业特色”和“新莞人特色”,推进文化与产业渗透融合,塑造开放、包容、和谐进取的城市文化精神。 
    近10年来,东莞大力推进公共文化建设,已形成市、镇、村3级文化设施和活动网络体系。产业特色与文化传统融合,构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 
    让文化服务提升城市品位 
    有钱不等于有文化,但有钱可以办文化。 
    绿树成荫,喷泉激舞,孩子们呼朋引伴,老年人携手相随……这一和谐画面来自于长安镇沙头社区金沙广场。当你来到这个群众休闲的地方,会惊叹原来村一级的公共文化设施也可以建得这般美。在东莞,这样热闹的村级文化活动广场有300多个。 
    “东莞不能做文化沙漠。要让人人享有公共文化服务。”东莞人这样说。 
    为此,东莞全力打造“图书馆之城、博物馆之城、广场文化之城”的文化新城建设,将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政班子年度量化考核指标,提升东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03年以来,东莞市文化文物事业费占本地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超过1%,近几年市镇村三级投入文化设施建设超过70亿元。 
    短短几年,东莞市一级文化设施建设大跨越。投资20多亿元先后建起了市中心广场、东莞展览馆、东莞图书馆等12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博物馆31座,成为满足广大市民文化娱乐及高品位文化享受的重要平台。 
    东莞的基层文化考评机制,使村、镇一级特别重视对文化设施的投入建设和对文化活动的组织策划;基层文化建设形成月报进度,月月督办,问责和考核评比互动。图书馆实施的总分馆制又使图书网点覆盖全市。 
    “东莞提出全市城乡群众人人享有公共文化服务。”东莞市副市长严小康介绍说,2011年,东莞按照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标准开展“文化惠民”,重点推进村(社区)“五个有”建设,即有一个不少于2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室、有一个村(社区)图书室或农家书屋、有一个1000平方米的文体广场、有一个文化信息服务网点或公共电子阅览室、有一批文化活动和体育健身器材。2011年底,优先解决验收全市188个未达标的村(社区)文化设施建设。 
    定机制激活文化设施功能 
    让文化活动激活城市灵魂 
    文化是城市品位,更是一座城市的灵魂。 
    为满足数百万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需求,东莞市高起点规划建设镇(街)、村(社区)二级公共文化设施。如今,东莞人均文化设施4平方米。平均每10平方公里有图书馆(室)2.2座,文化广场2座,市、镇(街)、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形成,领先国内同类城市。 
    记者在万江街道拔蛟窝社区看到,昔日的旧厂房、旧祠堂变成了社区文化服务中心。拔蛟窝社区党委委员陈小聪告诉记者,户籍人口仅2026人的小社区,如今建成7个灯光球场、4个篮球场、3个文化广场,绿化公园、运动场和健身房、图书室、农家书屋等一应俱全。 
    文化设施建设难,但如何发挥功效更难。如果有了设施,没有很好的管理机制,无疑是一种浪费,为此,东莞更注重在“管好”、“用好”公共文化设施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公共文化设施的运作效益。“以机制激活文化设施,以文化活动充实城市灵魂。”东莞市委宣传部的同志说。 
    东莞制定了一系列的评估、定级、监督、保障、培训机制,促使文化设施发挥效益。如:东莞图书馆推行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全国首创24小时自助借还服务,推出全国第一个自助图书馆和第一台图书馆ATM,与32个镇街共同构成了时间全天候、空间全覆盖的图书馆网络,2005年开馆以来入馆读者已超过千万。图书流动车穿梭于全市各处广场、社区、企业等,每天3—4个点,成为市民“身边的图书馆”。 
    提供多样化公共文化服务 
    让文化活动提升幸福指数 
    记者走进长安镇粤剧团,看到舞台上一群村民演员正在练功。谁曾想这个村民粤剧团在人民大会堂演出过? 
    “东莞文化服务最突出的是新莞人特色。作为广东外来员工最多的城市,近千万新莞人的安居乐业,意义重大。文化活动可凝聚城市亲和力。”东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道平说。东莞专门策划举办了富有外来工特色的文化活动。比如,群众艺术馆举办新莞人才艺大赛、“名家课堂”新莞人艺术培训班;东莞图书馆举办“打工学堂”、“我的打工成才路”巡回演讲等活动,深受外来员工的喜爱。 
    据统计,东莞市举办节庆品牌活动有30多个,每年举办活动有近2万场次,参与群众达1500万人次,营造了“天天有活动、周周有演出、月月有比赛、季季有节庆”的浓厚文化氛围,极大地满足了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 
    今年东莞提出创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名城目标:到2015年,基本建立起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城区建成“十分钟文化圈”,镇村建成“十里文化圈”,全市城乡群众人人享有公共文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