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宝安大力发展劳务工文化
发布时间:2011-12-12 09:04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全悦
信息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1-12-12
说起深圳市宝安区的劳务工文化,人们最熟悉的莫过于2011年春晚上的街舞《咱们工人有力量》,而这只是宝安丰富多彩的劳务工文化生活的一个缩影。
宝安是个劳务工大区,目前有500多万劳务工,占常住人口的90%。正因如此,发展劳务工文化成为宝安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上个世纪90年代,下班后,工厂附近的马路上就黑压压地坐着很多人。我们琢磨,得让这些人下班后有点事儿做,于是就开展了‘百村书库’项目,在各个村里建图书室,还特批可以在工厂附近开录像厅,丰富劳务工的业余生活。”宝安区文体旅游局副局长佟建华告诉记者。
10多年过去了,宝安的劳务工文化建设早已从当初的“迷迷糊糊”走向了“有章可循”。2007年,宝安区成立了劳务工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加强和改善劳务工工作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若干意见》等“1+22”文件,提到要丰富农民工文化生活、完善文化体育设施,并将其作为考核相关部门工作的重要指标之一。
截至目前,宝安共有公共文化设施707个,包括12个劳务工图书馆、全国首座劳务工博物馆以及全国首个劳务工文学周刊《打工文学》。宝安的文化活动也日益增加,每年达2000多场。“外来青工文化节”等活动,已成为较有影响力的群文活动品牌。
在宝安劳务工文化主管部门眼中,大迈步取得的成效仍然不够。“宝安文化发展的起点较低。我们调研发现,‘文化娱乐设施少’已经成为继‘工资’和‘培训’后劳务工反映最多的问题。”深圳市宝安区劳动局副局长许进说。
对此,佟建华表示,“十二五”期间,宝安将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完成青少年宫、美术馆等重点文化设施建设,实现每万人拥有1个基层图书馆服务网点、每个社区拥有1个文化活动中心的目标。
在低起点的基础上,要实现快发展,并非易事。“政府财力有限,不能大包大办,关键在于引导社会力量投入其中。”许进说。记者发现,包括12个劳务工图书馆在内的很多文化场馆采取的是企业出房出地、政府提供专业管理和服务的方式。
自2006年起,宝安将部分公益性文化活动面向社会进行公开招标。送戏下乡活动已全部实行社会化运作,已有20多家民间文艺团体在这种采购制度中受益。
此外,许进认为,发展劳务工文化需要积极发动企业的力量,让企业充当满足劳务工文化需求、推进劳务工文化繁荣发展的主力军。他说:“凡是企业文化做得好的,劳资纠纷就少,劳资关系就更为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