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东省中山市以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创新力为核心,以形成全市人民高度文化自觉为方向,着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联动、全民参与”的工作格局,企业及社会各界参与文化建设热情高涨,社会文化氛围日渐浓厚,社会资源参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蔚然成风,有力地推动了文化名城向文化强市迈进的步伐。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全市各级政府文化投资12亿元,其中硬件设施8亿元、软件设施4亿元;社会资金3亿多元。中山在发动和利用社会资源开展文化建设方面,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
中山市委市政府通过制定文化名城、文化强市发展战略,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构筑起社会资源参与文化名城建设的保障体系。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名城建设的意见》、《关于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实施意见》、《中山市孙中山文化艺术奖奖励办法》等10多个政策文件。成立了文化名城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文化名城建设的规划和领导。各级政府和全社会计划共同投入100亿元以上,实施八大文化工程。中山宣传文化部门转变工作理念,通过动员和利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促进以文化人、以文化社会,既争取社会资金投入到文化建设,又提高了个人、团体和企业这个社会细胞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自觉。
(二)社会力量参与全市性文化活动热情空前高涨
近年来,全市性的重大文化活动、各镇区自主举办的特色文化节异常活跃,社会力量参与度空前高涨。如2010年首届“中山杯”华侨文学奖,中山侨资企业主动捐款200多万元,开创了侨资企业支持文学大奖和文化事业的先河。中山文化消费节目前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以“政府指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为办展理念,政府投入经费的比例从第一届的100%下降为40%,实现90%以上的市场运作,逐步实现由完全政府投入到全面市场化、由政府主导到政府指导的转变。各镇区基层的大型文化活动的市场参与度也不断提高,如中山市企业文化节、石岐区休闲文化节、西区长洲醉龙文化节、小榄菊花会、东升镇脆肉鲩美食文化节、三乡镇古旧家私文化市场、黄圃国际食品工业贸易洽谈会、民众镇岭南水乡旅游文化节、古镇灯饰博览会、中国绿色产业博览会等,都是以社会资金为主体来开展的文化活动。
(三)突显华侨群体办文化、支持文化特点
中山是著名的侨乡,众多华侨华人在回乡投资为家乡经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十分积极开展公益慈善活动,如坚持举办20多年的中山慈善万人行、创华人文学先河的“中山杯”华侨文学奖就是华侨参与慈善事业和文化活动的重要渠道。中山市通过打出“中山牌”、打出“文化侨牌”,让世界华人华侨为之眼前一亮,中山侨资企业由改革开放之初得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开始向支持文学和文化事业的延伸,以文学艺术为纽带,让中山走向世界,让世界认识中山。
(四)以“产业﹢展览”繁荣中山特色产业文化
中山特色经济突出,呈现“一镇一品”的产业文化特色。各镇区鼓励企业和个人积极挖掘特色产业文化、民俗文化,通过举办中山3.28招商经贸洽谈会、中国游戏游艺机博览会、沙溪休闲服装博览会、古镇灯博会与绿博会等一大批展会,集中展示特色产业文化的。各镇区还鼓励特色产业与文化旅游联姻,兴建了坦洲伊泰莲娜现代首饰文化展馆、咀香园杏仁饼制作工艺展馆、大涌红木家俱展馆等一批特色产业文化博物馆,,借助社会力量开办了小榄书画产业基地、南区大岸美术馆等一批民办艺术展馆。中山产业经济正在通过增加产业文化元素实现产业提升。
(五)鼓励民间力量参与特色博物馆群建设
近年来,全市立足本土文化资源,借助社会力量,以“特色化、系列化、多样化、小型化”为工作思路,鼓励和扶持集体或个人兴办各种专题博物馆、收藏馆。探索出了一条政府与社会力量相结合打造“中山特色博物馆”建设之路。如中山·中国收音机博物馆就是该市借助社会力量捐赠了2000多台各个时期的收音机而建成,成为我国首家收音机专题博物馆。利用中山民间丰富的收藏资源,鼓励收藏界建立古字画、古陶瓷、茶叶、红木家私收藏博物馆。此外,中山还充分调动民间力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市现有6个国家级非遗名录,19个省级非遗名录,24个市级非遗名录。
(六)社会力量投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效显著
近年来,全市通过市、镇(区)、村三级共同投入、向社会多元化多渠道筹资,较好地解决了镇区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基层文化设施配套建设经费不足问题。全市24个镇区文化站全部达到了省特级文化站,成为省内首个全部文化站达到省特级以上标准的地级市,建成了305家农家书屋,292家社区文化室,提前五年实现了村村有文化室的目标,成为广东省第一个完成市、镇、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的地级市。中山市调动社会资源,推行市镇两级图书馆总分馆化,实现文化共建共享,在全市总馆分馆实行“一卡通”服务。此外,中山高雅演出市场空前活跃,市政府投资六亿多元建造的中山文化艺术中心大剧场,每年近200场次的高雅演出,多数有民间资金邀请或资助演出,中心与中山移动、中国人寿、广发银行等联手打造了名家大讲堂、新年音乐会等的演出活动品牌。
(七)社会各界共同培育公共文化品牌
中山市顺应社会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积极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利用社会力量培植出一批有口皆碑的文化品牌。如“中山慈善万人行”从 1988年开始坚持举办24年,获得中华慈善文化品牌大奖、中国精神文明创新范例奖等多个国家级大奖,累计社会募款近7亿元。政府、社会共同参与,培植出一批文化讲坛品牌,如中山日报社承办的“中山大讲坛”、中山广播电视台承办的“城市论坛”、中山图书馆承办的“香山讲坛”、移动公司承办的“名家讲坛”等。此外,中山合唱节、中山读书月、社区文化艺术节、中山书展、“绿色暑假﹒缤纷文化”、电影放映“2131工程”等群众性品牌文化活动,均采取政府主导、民间参与的形式开展。
(八)社会力量投入文艺产品生产
中山市大力支持民营企业主动开展文化活动,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支持文化艺术公益性事业,如南头镇超人电器公司老板、诗人罗子健,满腔热情支持开展文艺活动,去年投入近200多万元开展全国青春长篇小说征文大赛,开展“握手农民工”面向全国征集打工诗作活动,编辑出版诗集《与一颗树进城》并免费赠送农民工。中山华艺灯饰公司、完美公司、雅居乐公司等企业赞助200多万元,与珠江电影制片合作拍摄了新岭南电影《古镇情缘》。此外,市文联、社科联等社会团体,近两年调动社会资金800多万元,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文艺创作与社科研究,在各镇区和公安等大系统成立了17个文联分会;在企业、高校等社会组织内,分别建立了一批文艺创作基地和社科建设基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政府经费投入的不足,也为文艺家、社科研究者深入社会、深入生活提供广泛途径,使文艺理论走进企业、社区、村镇基层,使大众近距离享受文化成果。
上一篇: 广东省清远市文化建设取得新成效 |
下一篇: 广东江门市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