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社会各界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得到了空前的提高。面对文化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和社会各界的新期待,深圳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加快建设“文化强市”,当好文化改革发展领头羊的新要求。近年来,深圳市文体旅游局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推进文化繁荣发展的动力源泉,理清新思路,明确新目标,推出新举措,取得了新成绩。深圳连续四次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称号,成功获得“设计之都”、“杰出的发展中的世界知识城市”等国际荣誉。
(一)创新文化发展理念。一是提出打造创新型、智慧型、力量型城市主流文化形态。深圳市委市政府将“三型文化”定位为深圳主流文化的发展方向,不仅在内涵上回答了“以什么样的文化来立市”的问题,而且在理念路径上确立了“三型文化”在“文化立市”战略中的核心位置,为夯实“文化立市”战略的价值根基、实现“文化强市”建设目标,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二是率先提出建设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出版《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专著,将深圳未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具体化为标准、制度、机制、服务、绩效和创新等10个方面的领先,为深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确立了更高的标准,为打造“全国性的公共文化建设示范区”确立了全方位的理论指导。三是确定文化创意产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圳提出将文化产业打造为深圳第四大支柱产业并印发《深圳文化创意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1—2015)》,深圳市文体旅游局大力推进文化与创意、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提升了文化产业的创意内涵,成为深圳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二)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一是进一步完善文化设施网络和公益文化场馆免费服务机制,不断丰富公益服务内容。目前共建成文化馆(站)62个,公共图书馆(室)631个,文化广场381个,博物馆26个,全市文化设施总面积超过99万平方米。通过资助、补贴、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全市每年举办各类公益文化活动上万场次、放映公益电影放映超过15000场次,受惠群众达1000多万人次。二是及时根据文化需求变化创新服务内容与形式。策划实施周末、流动和高雅艺术三大系列15项经常性文化活动,满足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宝安、南山、罗湖、福田和盐田等5个区先后获得“全国文化先进区(全国文化先进单位)”称号,关山月美术馆被命名为首批全国9家重点美术馆之一,深圳市群艺馆与6区文化馆均被评为国家一级文化馆。三是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让广大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推进新建市属文化设施设施选址规划在原特区外区域,加快推进原特区外书城、图书馆、文体中心等区级文化设施建设。推进文化资源向原特区外倾斜,将全市70%以上公益电影放映场次安排在原特区外,让原特区外群众更好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三)创新城市文化品牌。一是打造文化品牌活动和节庆活动。深圳读书月、市民文化大讲堂等文化品牌突出精品性、创意性和参与性,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策划组织了特区成立30周年、建党90周年、北京文化周、上海世博会、深圳大运会等系列重大主题文化活动,展示深圳文化的整体实力。二是加大文艺精品生产力度。大力实施“音乐工程”、“影视工程”和“美术创作工程”,歌曲、舞蹈、话剧、小品、杂技等文艺创作全面开花,精品佳作不断涌现,歌曲《走向复兴》、《迎风飘扬的旗》、电视剧《兵峰》和动画片《熊出没》荣获“五个一工程奖”。交响乐作品《神州和乐》、《人文颂》受到广泛好评。2008—2011年全市宣传文化系统共获得省级以上奖项2575项,其中国际级489项,国家级1280项,省级806项。三是加强“两城一都”(钢琴之城、图书馆之城、设计之都)特色文化建设。深圳钢琴选手多次在国内外大赛中获奖,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国际钢琴协奏曲比赛,“钢琴之城”的影响力进一步彰显。建成公共图书馆统一服务平台,市、区图书馆及其分馆共174家公共图书馆及160台自助图书馆实现“图书馆之城”统一服务,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跃居全国前列。深圳被国际书商联盟评为“活力图书之城”。四是创新文化遗产保护。加强改革开放文物保护,《深圳改革开放史》展览正式对外开放,成功荣获全国十大精品展览,并多次接待党和国家领导人。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深圳国家级非遗项目增加至6个,省级非遗项目达到15个。
(四)创新文化产业促进体系。一是优化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环境。出台《深圳市文化创意产业振兴发展规划》等系列文化产业政策,确定每年集中5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文化产业发展。二是创新文化产业发展业态。充分发挥高科技城市、金融中心城市和滨海旅游城市特色,深度挖掘、整合相关产业资源,进一步形成“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文化+休闲”等产业发展新模式,涌现出腾讯公司、A8音乐集团等一批高成长型文化科技型企业。三是推动传统优势文化制造业优化升级。推动印刷、工艺品等传统优势文化制造类企业进行优化升级,由“深圳制造”向“深圳创造”转变,涌现出劲嘉集团、雅昌彩印、华侨城集团、华强文化科技等一批知名文化企业。四是构筑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组建“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与中银国际、中央电视台等机构联合发起设立“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首期已募集资金60亿元;突出文博会投融资平台作用,第八届文博会征集投融资项目达到3319个,覆盖31个省市。五是大力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推动产业园区建设与三旧改造相结合,建成了田面设计之都、观澜版画基地等一批文化产业聚集区,全市共有各类文化产业园区、基地48个,文化产业规模效应逐步显现。六是着力提升文博会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文博会交易额屡创新高,从第五届交易额880.69亿元增加到第八届1435亿元,年均增长18%,分会场由30个增加到40个。
(五)创新文化体制机制。一是进一步转变政府文化管理职能。深化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精简审批事项,推进审批重心下移,市级承担的文化类行政许可事项从2008年的22项减少到目前的14项,并实现100%审批项目网上申报。推进行业协会发展,探索把部分行业管理职能转移至行业协会承接。二是创新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和扫黄打非工作机制。推进执法重心下移,实行一级执法。进一步完善文化领域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机制,通过刑事手段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2008年以来共查处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相衔接的案件超过500宗,600多名犯罪嫌疑人被追究刑事责任,有力遏制了有组织、成规模的非法出版物经营活动。三是深化文化事业单位和转企文化经营单位的改革。完善改制文艺院团扶持和指导,深圳歌舞团等文艺团体焕发新生机。通过专项补贴、购买服务和高雅艺术票价补贴等形式促进音乐厅、大剧院、粤剧团等转企单位提高市场运营能力、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四是探索文化人才用人机制改革。探索“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新型用人机制,采用客座专家、签约画家、特聘艺术家等方式吸引优秀人才,为深圳文化发展注入新鲜活力。五是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通过加强政策引导、购买服务、捐赠冠名、文化义工服务等措施,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目前,全市注册的文化类民办文艺社团达200余家,京基集团、招商银行等一些知名企业为文化活动冠名,提供资助,深圳文化义工近3000人,每年志愿服务时间近2万小时,基本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多元化和社会化。(来源:深圳市文体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