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全国联播 > 广东
广东
中山市在广东省率先建成非遗数据库
发布时间:2013-03-05 13:50 来源:报送系统 编辑:张弛
信息来源:报送系统 2013-03-05

  

    228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正式建成使用并面对公众免费开放查阅,这是中山市有史以来第一个数字化非遗资源库,也是目前广东省地级市中首个建成的非遗数据库。它的投入使用,填补了中山市非遗资料保护和管理数字化方面的空白,对加强中山市乃至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研究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山市从2005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和申报工作,迄今为止,共普查到300多条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项目,有6个项目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遗名录,有数十个项目入选省级或市级名录,并有30名传承人成功申报为国家级或省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山市近年在非遗保护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一、建设非遗馆,启动非遗传承人抢救记录工程。完成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一、二期工程的建设和布展。以模拟场景、实物展出、音频视频等展览手段,立体展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山咸水歌、醉龙舞、六坊云龙舞、中山咸水歌、崖口飘色、沙溪凉茶、小榄菊花会,以及省市非遗名录白口莲山歌、沙溪鹤舞、三角麒麟舞、黄圃麒麟舞等。在广东省率先启动“非遗传承人抢救记录工程”,对醉龙舞等一批重点非遗项目传承人,对三乡木偶戏等一批濒危项目的传承人进行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方面的系统性记录。 

  二、承办大型非遗展览和论坛,加强非遗保护工作经验交流。承办了2102广东(中山)文化消费节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组织广东省20多个地市50多个国家级和省级传统技艺、传统美术等非遗项目参加展览,吸引了超过10万人次观众参观。承办2012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论坛,听取了来自文化部非遗司、广东省文化厅非遗处有关领导、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成员、广东省各地市非遗保护单位负责人、代表性传承人共100多名与会人员的指导意见。 

  三、组织大型展演和比赛,构建非遗演出大平台。组织国家级非遗项目中山咸水歌参加了广东省军民春节联欢晚会等大型活动的演出;组织醉龙舞、咀香园杏仁饼传统技艺、大涌红木传统雕刻技艺、隆都传统饮食习俗等项目参展2012年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组织镇区少儿粤曲爱好者参加全省首届少儿粤曲大赛,获铜奖5名及优秀组织奖;组织咸水歌表演队伍参加全国渔歌大赛,获金奖、银奖、铜奖各1名及优秀组织奖;组织参加2012年珠中江民歌大赛,获金奖1名、银奖1名、铜奖6名及组织奖;在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组织民间艺术队伍和非遗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开展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的传统文化体验日活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活态展示;组织非遗项目参加全省网上龙舞大赛、全省网上醒狮大赛、全省麒麟舞大赛等,六坊云龙舞、小榄永宁高桩醒狮、三角麒麟舞、黄圃麒麟舞在大赛中获奖;组织举办2012年全国文化遗产日宣传活动,活动内容包括颁发国家级和省市级非遗名录牌匾、代表性传承人证书、《中山民歌民谣精选集》首发式、非遗项目表演等,受到了观众的欢迎;举办2012年中山市民歌民谣大赛,吸引全市各镇区80多支队伍共300多名演员参加比赛。 

  四、建立非遗传承基地,发展壮大非遗文化品牌。2012年新建成非遗传承基地3个,使中山市非遗传承基地达到13个。南朗镇宣传文化中心、咀香园健康食品(中山)有限公司被省文化厅授予首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2012年,中山市开展第四批市级非遗名录申报评选工作,起湾金龙扎作工艺、小榄传统刺绣、黄圃赛龙舟习俗、阜沙单人农艇赛、沙溪三月三、隆都饮食习俗共6个项目成功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新增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人,省级传承人3人。(来源:中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