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全国联播 > 广东
广东
广东中山:新老中山人共享文化权益 共建幸福和美城市
发布时间:2013-05-16 09:21 来源:报送系统 编辑:张弛
信息来源:报送系统 2013-05-16

  近年来,我市广大文化工作者秉承孙中山先生“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文化创新、文化民生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加大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统筹力度,主动转变工作思路,公共文化资源进一步向农村社区、厂企等基层地区倾斜。外来务工人员作为我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的主力军,为我市经济社会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业余生活枯燥单调,对工作生活所在的城市缺乏归属感和文化认同。如何用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充实外来务工人员业余生活,填补他们的精神空白,充分发挥文化艺术活跃精神生活、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弘扬社会清风正气的作用,是我们文化部门一项重要工作任务。近年来,我局围绕加强外来务工人员公共文化服务,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夯实文化共享阵地基础 

  文化设施是落实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基础,也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主阵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乡文化设施统筹发展,一方面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市博物馆、市图书馆、市文化馆、市美术馆等市属文化场馆均被评为国家一级馆,并全部实现免费开放,全年市属文化场馆举办各类艺术演出、公益讲座、公益展览、公益艺术培训共计超过600场次。另一方面目前全市24个镇区文化站全部达到省特级标准,全市已建成292间农家书屋和290间农村文化室,在省内率先实现农家书屋、农村文化室全覆盖,从2011年起,开展全市农村文化室高标准全覆盖工程,被国家文化部列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公里文化圈”的初步形成,为我市广大外来务工人员感受文化艺术熏陶、组织开展文化修身活动,提供了均等化的参与机会和便捷优质的场所阵地。 

  二、依托市属文化场馆资源,构筑普惠型公共文化流动服务网络 

  外来务工人员多数集中聚居在镇区厂企周边,工作时间较长,空余时间有限,为让他们能在居住地附近可以方便地享受公益文化活动和艺术辅导培训,提升他们的思想情操和文化素养,市文化部门依托市文化馆、市博物馆、市图书馆等主要文化场馆,组织演出、图书、培训、展览等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送到镇区、厂企、学校等基层地区,构筑起一个普惠化的公共文化流动服务网络。 

  1、开展流动演出、送艺术培训进厂企活动。市文化馆依托本馆丰富的文艺骨干资源,一是常年深入各镇区、各企业,免费开展流动文艺演出,近两年开展外来务工人员专场演出80多场次。二是面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举办各类公益艺术培训班,如每年的“绿色暑假·缤纷文化”中山市青少年暑期系列文化活动中,市文化馆坚持把公益艺术培训、艺术讲座送到全市24个镇区及大型厂企,丰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暑期文化生活,近5年共7万多人次直接受益。三是市文化馆联合市流管办、东区教办等职能部门,与团益小学、博爱小学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较集中的学校合作,举办了“关爱外来员工、共建和谐中山”—中山市外来员工子女公益培训工程和 “共享蓝天”中山市贫困家庭子女公益艺术培训班,使一大批外来员工子女及困难家庭的孩子,免费享受到系统、正规的艺术培训。共开设公益艺术培训约165个班次,共计1280课时,受益的外来务工子女超50000人次。让更多的务工人员子女在校园中便捷地享受“文化惠民”的工作成果。 

  2、开展流动公共图书服务。近年来,中山市图书馆在偏远社区、农村、工厂区共设了96个馆外图书服务点,并购置一辆流动图书车,开展流动图书馆业务。一是通过定点、定时、定路线的巡回服务方式,为农民群众和外来务工人员免费提供便捷的公共图书服务。二是积极探索图书馆总分馆制,把市级图书馆的管理、图书、设备、人才等资源优势延伸至各镇区、社区、农村、工业园区。2012年,全市将建成8个镇区图书分馆。三是开展“香山讲坛进社区—民生开讲”下乡下基层活动,邀请专家学者围绕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走进农村、社区、厂企举行讲座,开阔群众和外来务工的文化视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3、开展流动展览巡展活动。送展览下乡是中山市文化部门实施了近十年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我们利用馆藏资源,结合农村文化室和厂企的具体需要制作了多个流动展览送到了农村,有效拓展了博物馆服务空间,丰富了基层文化生活,开阔了农村群众和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视野。近年来,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和市博物馆共制作了10多个流动展览送到全市24个镇区、学校及厂区进行展览。 

  4、开展业余文化团体资助计划。从2010年起,我局通过实施业余文化团体资助试验性计划,鼓励和支持全市业余文化团队开展“情系中山·共享文化”送戏下乡演出,按节目质素和演出水平不同,每场分别给予2000-4000元的资助。为农村社区群众、特殊群体人员、外来务工人员送上丰富多彩、具有当地传统文化特色的各种文艺表演。其中受资助的三乡工人艺术团,成员主要由三乡镇厂企外来员工中的拥有文艺特长或艺术爱好者组成,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当地外来员工展示艺术才华,演绎艺术梦想的平台,获得我局的资助后,该团的规模不断壮大,坚持为当地举办公益文化演出活动,对凝聚外来员工情感、营造幸福和美社会氛围,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5、向异地务工人员子弟中特色艺术教育与高雅艺术普及活动。为了给广大异地务工人员子弟提供平等的享受文化教育的权益和机会,我局积极争取市财政资金支持,在市文化艺术中心开展高雅艺术普及活动,实现高雅演出公益低票价,并多次组织三角、民众、东凤等边远镇区青少年及异地务工人员子女免费进场观看演出。市文化、教育等部门积极指导中山市小榄镇丰华学校等一批民办学校,率先在异地务工人员子弟中开展特色艺术教育。通过开展综合素质教育,不断提升孩子们的艺术审美能力和技能,有效提升了他们学习文化知识的兴趣,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文化艺术素养不断得到提升,涌现出如小榄丰华学校等一批重视综合素质教育和文化教育权益均等化的典型,得到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同志的重要批示和肯定。2012911月,“珠三角新花——广东中山市异地务工人员子弟书画作品展及文艺汇演”先后在广州和北京两地举行,引起了社会高度关于与好评。充分体现了中山市在贯彻文化引领、文化惠民理念,促进新老中山人融合,重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综合素质教育等方面的工作成效。 

  此外,2012年,省文化馆与中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就进一步推进中山市异地务工人员子弟文化艺术培训工作签署《合作协议》,合作将采取定点对口帮扶、建立艺术培训示范基地、提供培训成果展示平台、组织文化艺术交流等方式,加强对中山市异地务工人员子弟艺术培训工作指导和支持。 

  6、开展农村流动电影放映“2131工程”。我局按照国家广电总局有关要求,积极争取到市镇两级财政支持,开展农村流动电影放映,并协调有关职能部门,以政策宣传和流动电影放映相结合的形式,向外来务工人员进行普及知识和法制宣传教育。同时通过多种渠道推动农村电影放映市场发展,如采取“政府补贴+企业购卡”的形式,在三乡镇开展“爱心电影卡”试点工程;鼓励市文华电影城在开发区开设工人影剧院,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开展公益票价放映场次等。 

  三、紧扣时代热点,开展外来务工题材艺术创作 

  近年来,我局在实施文艺创作精品工程中,坚持作品创作“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创作了一批反映广大外来务工人员希望融入城市生活、期望更多的平等待遇和更多的文化关爱意愿的文艺作品,如在业余作者朱东黎老师与中山市实验小学创作排演舞蹈《流动娃》过程中,市文广新局领导积极为其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市文化馆多次派出业务骨干和邀请省有关专家为其做艺术指导,深化提升。该作品先后获得第六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省第八届少儿艺术花会等赛事金奖,并多次受国家文化部、中央电视台等部门邀请,赴京演出和录制节目。此外,近年市文化馆还组织我市业余作者创作了《对门有多远》、《爱的呼唤》、《写什么》、《共同长大》、《来,让我们一起跑》等多部反映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融入当地生活的优秀文艺作品。 

  四、下一步工作设想 

  下一阶段,我局将紧密围绕深入推进全民修身、文化惠民行动的中心工作,大力开展文化修身、文化惠民、文艺创作等重点工作,努力使文化建设的成果覆盖全社会各个领域和群体,惠及全体新老中山人,促进社会幸福和美。 

  1、强化文化引领作用。积极发挥文化艺术工作优势,把文化修身活动广泛延伸到外来务工人员群体,加强外来工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及中山本土特色文化的有机结合, 

  2、提升基层文化设施网络。促进各镇区不断提升镇区级文化活动中心阵地建设水平,实现免费开放常态化和制度化,实施全市农村文化室高标准全覆盖工程,打造覆盖我市农村(社区)的“全民修身堂”。继续加强图书馆分馆的建设,扩大市镇总馆分馆制的规模。积极鼓励民营资本投资电影市场,推动农村二级电影市场发展,丰富农村、厂企的文娱生活。 

  3、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是继续做好市属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服务和管理工作。二是继续扩大社区文化艺术节、中山读书月、绿色暑假、“全民修身”免费公益培训等品牌文化活动在外来务工人员群体中的覆盖面,开展“爱国歌曲大家唱”等群众参与度高的文化活动项目。三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积极支持农村业余文艺团队建设,鼓励农民、外来务工人员自办文化。继续完善业余文艺团队资助计划,积极探索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会化运作新机制。完善流动演出、图书、展览、电影放映等文化服务网络。(来源:中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