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突出县域经济的主体地位,统筹城乡文化产业发展,广西在2012年命名了武鸣县等16个县(市、区)为自治区首批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县(市、区)、横县等22个县(市、区)为自治区首批特色文化产业项目示范县(市、区),进一步深入挖掘当地特色文化资源,因地制宜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培育推出文化特色鲜明、产业特色突出的文化品牌,增强广西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
做实对示范县(市、区)激励措施。广西文化厅与获命名的示范县(市、区)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从设立领导机构、制订规划政策、培育重点项目和企业等方面提出了要求,明确示范县的定期考核和动态管理制度,并为各示范县(市、区)安排了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编制经费。2014年3月,组织力量对各示范县(市、区)进行了巡检。着手研究制定对优秀自治区特色文化产业(项目)示范县(市、区)的奖励措施。
做优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各示范县(市、区)成立了县(市、区)领导挂帅的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编制实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在落实和执行好国家、自治区、市现有的文化产业促进政策的同时,进一步优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南宁市西乡塘区从2013年起设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资金300万元。合浦县人民政府印发了《合浦县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博白县出台《编织工艺行业扶持奖励办法》,对税收超过50万元以上的企业给予奖励,累计发放中小企业拓展国际市场资金1500多万元,引导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组建了1家融资性担保公司,帮助企业担保融资5000多万元。
做大特色文化产业项目。鼓励、引导社会资金积极投入文化产业,加强文化与旅游、休闲、饮食、养生等行业深度融合。示范县(市、区)正在规划实施20多个投资上千万元的特色文化产业项目。临桂县投资3.9亿元占地350亩的中国农民画第一村已于2013年1月正式动工,预计2016年12月底完工。南宁市西乡塘区建设“龙门水都”,一个集民族特色、休闲养生、旅游度假、生态观光于一体的大型文化旅游项目近期即将开业。武鸣县以壮族歌圩、“骆越风·壮乡情”壮乡风情游、壮民族服饰展示等壮族文化内容为主打,升级提升花花大世界、伊岭岩国家级4A级文化旅游景区、生力军生态农庄等项目。2013年,花花大世界接待游客36万人次,经营收入1528万元。
做强特色文化龙头企业。扶持培育一批重点骨干企业,发挥龙头带动作用。2013年,桂林广维文华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主营业务收入1.695亿元,乐满地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营业收入1.04亿元。博白县涌现出一批编织工艺龙头企业,现有固定资产过千万元工艺企业60多家,年产值超5000万元工艺企业15家。
做精特色文化产品。通过文化创意、科技提升和市场化运作,把文化资源转变为富有内涵、制作精良、创意领先的特色文化产品。博白县芒编、钦州市钦南区坭兴陶、临桂县农民画、靖西县绣球织锦、合浦县珍珠饰品、融水县苗族服饰、恭城油茶、凭祥、东兴红木工艺品等特色文化产品市场份额扩大,逐步成为当地重要的产业和群众致富的重要渠道。凭祥市红木产品年成交额达30亿元以上,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红木产品集散地。2013年,临桂县五通镇农民书画作品产值2.3亿元,博白县编织产业产值13.82亿元。
做亮特色文化产业品牌。开创世界实景演出先河的《印象·刘三姐》2013年演出518场,接待国内外观众135万人次。世界首部侗族大型风情实景演出《坐妹三江》,2013年演出了221场。凤凰卫视、俄罗斯电视台介绍说,在三江的鸟巢观看坐夜三江这部戏很好,可以和《印象·刘三姐》媲美。2013年,巴马县大型山水实景演出《梦·巴马》公演。已有上千年悠久历史的“狂欢节”宾阳炮龙节绽放时代新光彩,品牌越来越响亮。2013年炮龙节期间,全县游客约57.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6%;旅游消费总收入达1.45多亿元,比上年增长13.1%。(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
上一篇: 广西多彩活动扮靓“五一” |
下一篇: 广西首部十二个世居民族音画《八桂大歌》升级版研讨会成功举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