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自2006年以来,湖北省十堰市“欢欢喜喜过大年”广场群众文艺大联欢演出已经走过10个春秋,每年正月初一至初五下午2:30-4:30准时与广大群众在六堰人民广场相约。
对广大十堰群众来说,“欢欢喜喜过大年”就是一顿饱含本土风味、特别能满足十堰人胃口的精神“团年饭”。而为了做好这台琳琅满目的大餐,市文体新广局辛苦了十年,也收获了十年。2016年春节期间举办的“欢欢喜喜过大年”广场群众文艺大联欢演出,演出形式之多、内容之广、阵容之强、水平之高、效果之好,达到了历年来之最,得到了市委书记周霁“市民欢乐、新春瑞祥”的高度评价。
2005年,由市文化体育局主办的“人民广场大家乐”群众文艺演出活动在六堰人民广场开始首场演出,此后每月陆续深入各大广场、社区、企业、县市等地开展演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受益于“人民广场大家乐”群众文艺演出活动的启发,为丰富广大群众春节期间精神文化生活,满足广大人民群众节日期间精神文化需求,营造欢乐和谐的节日文化氛围,“欢欢喜喜过大年”广场群众文艺大联欢应运而生。
市群众艺术馆馆长尤成立是此项活动的见证者和执行者。他告诉我们:开展这项活动,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生动体现和重要抓手,目的就是要为老百姓提供更多、更好、更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让老百姓享受到更多、更好、更实在的公共文化发展成果。
作为十堰市的一项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如果说它曾经是一株弱不禁风的幼苗,如今已经成长为植根群众的参天大树,它承载了市文体新广局太多的心血,太多的艰辛。十年来,市文体新广局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精心策划、精准实施,集中展示了十堰市民族民间文艺表演如狮子舞、龙灯舞、彩船舞等一大批散发着浓厚乡土气息和饱含着厚重传统文化的民间艺术,创作辅导了《盛世瑞祥》《和谐大家园》《中华全家福》《欢天喜地》等一大批优秀的音乐、舞蹈、戏剧、曲艺作品,深刻再现了魅力十堰“外修生态、内修人文”的建设成就和美好前景;十年来,一茬又一茬的演职人员放弃春节与家人团聚的美好时光,组织近万名群众演员近千个节目登台演出,切身感受新春欢乐和节日福利的群众超过260万人次;十年来,市文体新广局累计投入演出资金100余万元,演出内容不断丰富,演出形式不断创新,演出节目不断提高,已形成了策划上有创意、组织上有经验、硬件上有设备、软件上有技术、服务上有保障、舞台上有效果的良好态势;十年来,演出活动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已深深植根于广大群众生活之中,成为十堰人民公认并在湖北省内具有较好影响力和较高知名度的群众文化品牌活动。
演出节目源于群众,惠及群众。为了充分激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改善群众文艺演出设施陈旧、设备短缺、队伍松散的现状,选拔出更多题材好、接地气、正能量的节目登上舞台,市文体新广局多方争取,将城区65个社区文化活动室建设纳入市政府“十件实事”,筹措资金1500余万元为每个社区文化活动室配置了音响、乐器、服装、道具等排练演出设备,为社会文艺团队开展创作、排练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市群艺馆充分发挥艺术培训职能,为社区文艺团队骨干举办了音乐、舞蹈、艺术创作等多种门类的业务辅导,年均参加培训人员达1000余人次,群众文艺辅导员队伍不断壮大,参加“欢欢喜喜过大年”广场群众文艺大联欢节目选拔的社会文艺团队发展到92个,年均参加市群艺馆组织的各类文化活动近100场次。
“‘欢欢喜喜过大年’广场群众文艺大联欢只是十堰市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的一个代表,只要老百姓喜欢,就是我们的动力,我们就会坚持举办下去”,市文体新广局局长牛孝文深有感触,“今后,市文体新广局将进一步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把公共文化服务的对象向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活困难群众等群体延伸,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常态化、均等化。”(来源:湖北省十堰市文体局)
上一篇: 注重品牌建设 湖北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稳步提升 |
下一篇: 湖北十堰市举办第五届汽车动漫文化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