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全国联播 > 湖北
湖北
武汉:魅力非遗为创建“东亚文化之都”添彩
发布时间:2021-12-16 13:44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张静
信息来源:中国文化报 2021-12-16
  两江交汇,三镇鼎立,大武汉文脉绵延。
  今年8月,武汉等13座城市入选2023年“东亚文化之都”候选城市。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与东亚国家的密切交往、优越的资源禀赋以及文化和旅游发展的良好态势,赋予武汉申报“东亚文化之都”的信心和决心。
  管窥一斑,可见全豹。通过非遗,可以看到武汉深厚丰富的文化底蕴、开放现代的城市形象。魅力非遗为创建“东亚文化之都”添彩。
  非遗家底厚
  武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3500年悠久历史,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演绎了伯牙鼓琴、关羽卓刀、木兰从军、岳飞屯兵、辛亥首义等历史传奇,留下了宝贵的非遗财富。
  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木兰传说从隋代流传,蕴涵了一千多年来各个历史阶段的历史信息,涉及伦理、民俗、宗教、文学、艺术等多方面内容,具有弥足珍贵的历史研究价值;作为湖北省民间传统美术,汉绣构思大胆、色彩浓艳、画面丰满、装饰性强,处处流露出楚风遗韵;马应龙制药技艺有其传统的特色和规范,从选材、炮制、配料到成药有一整套严格的规程,独成一家;黄鹤楼传说历史悠久,神秘奇诡、妙曼多姿、委婉动人……
  今年6月,国务院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武汉申报的武汉大禹治水传说(民间文学类)、武汉杖头木偶戏(传统戏剧类)、叶开泰传统中药制剂方法(传统中医药类)及汉派彭银亭中药炮制技艺(传统中医药类)均入选。
  据介绍,近年来,武汉加大非遗保护力度,特别是开展了非遗的资源普查与记录工程、非遗抢救性保护工作。目前,武汉共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663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9项、省级项目72项、市级项目168项;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679人,其中,国家级18人、省级79人、市级258人;各级非遗生产性保护(传承)示范基地21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7个、市级13个。
  当前,武汉正在开展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评审工作,一批产生于武汉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不断创新创造的非遗项目即将出炉。
  据了解,为保护好这份非遗家底,《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于2016年11月颁布实施,与之相配套,武汉市先后出台了5项规范性文件,并建立了21家政府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全市非遗保护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由110多位专家学者组成的全市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非遗保护正在由部门行为上升为政府行为、社会行为。
  与城市共生
  年近七十的程涛平是国家级非遗武汉大禹治水传说的代表性传承人,他每年都会去一些中小学宣讲大禹治水传说,每月都在社区讲解大禹治水故事。黄国华、张引娣等代表性传承人也经常向来武汉晴川阁的游客介绍武汉大禹治水传说,广受欢迎。
  在武汉,非遗不是束之高阁的传统技艺,而是随处可见的身边美好。
  江汉路、黄鹤楼、汉街……今年“五一”假期,汉绣嘉年华活动在武汉各大地标性景区和历史文化街区接力上演,让市民游客在一针一线间感受非遗的非凡魅力。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非遗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全市景点和重点街区推出汉绣嘉年华活动,是为了让市民游客能看到身边的艺术、认识汉绣的美好,培植汉绣的受众土壤,把汉绣美融入城市生活。
  汉绣不仅走进景区,还进入课堂。汉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黄春萍先后在20余所学校授课,20余年授徒上万人。“最开始是兴趣班,后来发展为公选课,今年的选修课本来只能招40多人,因为报名人数太多不得不扩大规模,达到120多人。”武汉纺织大学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汉绣)主任叶洪光说。
  据介绍,武汉市“汉绣保护行动”先后被文化和旅游部、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列为“十佳非遗保护行动”优秀案例。
  毛明月是湖北省级非遗项目武汉剪纸的代表性传承人,在他的剪纸创作中多以刀刻为主。他说:“对人物的刻画,刀刻更生动,神情更逼真。”
  目前,毛明月的剪纸工作室不时有剪纸爱好者慕名前来,他也将他的作品在社区、学校进行展出。在他的刀尖下,有时代的气息,也有他对生活的热爱。
  武汉创建“东亚文化之都”正当时,非遗传承人与城市同频共振。飞针走线、刀刻手撕、挥毫泼墨……不久前,30余位非遗传承人会聚武汉市汉阳区欣苑社区,现场展示汉绣、剪纸、挑花、书法、通草画等非遗技艺。非遗传承人们纷纷说:“武汉奋力创建国际化的城市品牌,我们也不能落后,要以非遗为载体,向世界讲述武汉文化。”
  同世界相连
  “武汉不仅有丰富的非遗资源,而且不少项目已成为武汉递给世界的文化名片。”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
  “好漆清如油,照见美人头,摇起虎斑色,提起钓鱼钩。”日前,在位于湖北武汉的武汉市国漆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制漆师傅正用木耙在直径2米、高1米的木盆旁搅拌生漆,按照武汉国漆精制技艺有序地进行生产加工。
  武汉国漆精制技艺是湖北省级非遗项目,其传承了先辈制漆艺人凭借眼观、鼻闻、手试等传统国漆品质鉴别方法,包含晒制、搅拌、聚合脱水、活化等诸多工序。该技艺所涂饰的漆艺品,具有天然环保、手感温润、光可鉴人、古朴典雅等特点。武汉市国漆有限公司负责人丁方煜介绍,该公司生产的精制国漆,常年畅销日本、韩国等地,受到广泛好评。
  千锤百炼,一锤定音,这是制锣业的行话。湖北省级非遗汉锣制作技艺的保护单位武汉市海平乐器制造有限公司,生产风锣、抄锣、包锣、云锣、奉锣、月光锣等,直径从10厘米至186厘米不等,年产量300余吨,产值5000多万元,其中60%产品销往海外,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各国知名交响乐团选用,成为世界级特产。著名音乐家谭盾说:“我合作过的全球各大乐团,无一例外都在使用武汉大锣。”
  武汉杂技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其起源于清朝,发展于现代,以功力深厚、技艺精湛著称,不仅是代表荆楚文化的重要品牌之一,更有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在国际杂技大赛中获得金奖的中国杂技界的代表人物——夏菊花。而每一届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都是交流的盛会。
  这样的项目还有很多,古琴艺术、汉派中药炮制技艺、黄鹤楼传说、木兰传说等非遗项目,无不是武汉国际文化交流的生力军,尤其在东亚地区具有广泛影响。
  古老的非遗不仅“活”在了当下,也为武汉与世界之间架起了一座文化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