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全国联播 > 河南
河南
首届河南省非遗保护“牧野论坛”举行
发布时间:2010-10-14 14:58 来源:河南省文化厅 编辑:汪淼
信息来源:河南省文化厅 2010-10-14

   

  为实现河南省非遗工作的理性、可持续性良性发展,为下一步深入开展非遗工作进行理论上的探讨与准备。10月12日上午,首届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牧野论坛”在河南师范大学举行。

   本次论坛由河南省文化厅、新乡市人民政府主办,河南省师范大学、新乡市文化新闻出版局、河南省艺术研究院、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共同承办。河南省文化厅厅长杨丽萍、中国艺术研究院党委书记张庆善、新乡市副市长刘森、河南师范大学校长焦留成、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刘魁立、祁庆富、陈勤建,全省各地市主管非遗工作领导,以及本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学者及近200人出席了本次论坛。河南省文化厅副厅长黄东升主持开幕式。

   省文化厅厅长杨丽萍在论坛上致开幕词。她说,“河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多个侧面,见证着中华民族方方面面的发展。河南省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具有国家意义、民族意义。她指出,河南省非遗的保护与研究工作才刚刚出发,理论研究工作亟待进一步加强,要通过研究进一步抢救。同时,对非遗的研究也将有利于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弘扬。她呼吁全省文化战线的工作者要更加努力,推动我省非遗保护工作的发展,在伟大的民族复兴中,尽到每个文化工作者应尽的责任。

   论坛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张庆善、刘魁立、祁庆富、陈勤建先生分别作了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合作与交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机理及保护原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保护机制及理解误区》、《略论文化生态区的整体保护》的主题发言。从理论上对非遗保护与申报的重要意义进行了阐释,并指出非物质文化的共享性及不可再生性是其重要属性。并指出非遗保护重在保护其事物演变过程中的同一性。与会专家还就目前我国在非遗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保护与产业化、滥用名录等误区进行了剖析,并提出非遗保护要慎对“旅游化”、“工业化”的威胁,对如何进行文化生态区的建设等内容进行了阐述。

   与会专家还进行分组讨论,结合我省非遗工作的具体实践,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调查、传承问题、整体性保护、文献的整理、出版与研究、保护的宣传与教育、创新利用与产业开发生态保护区建设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问题及解决对策等八个方面进行理论的探讨与交流。为我省下一步深入开展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进行理论上的准备。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自2003年正式开展以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全省拥有国家级的非遗项目72项,省级非遗项目277项。2009年河南省非遗普查工作顺利完成,首次摸清了全省非物质文化家底。随着非遗工作的深入开展,非遗保护工作理论滞后所衍生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因此,举办本次河南省非遗保护论坛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据了解,这次首届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牧野论坛”的举办是对河南非遗保护的实践行动的肯定和总结,更是一次全省非遗工作难得的理论统领和升华,在全国也是第一次,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论坛期间还进行了非物质文化项目展演,论坛于13日下午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