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报驻河南记者张莹莹报道:由河南省文化厅主办的为期一个多月的“2011年河南省舞台艺术新剧目展演暨河南省第十二届戏剧大赛”日前在河南省16个地市分会场成功举办。本次大赛共有河南省直及18个省辖市的31个文艺表演团体申报的35台新创剧目参加角逐,剧种涉及豫剧、曲剧、越调、京剧、话剧、舞剧、木偶剧、相声剧等,集中向社会各界展示了河南省近3年来舞台艺术的创作实绩和优秀成果,同时进一步丰富了河南广大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本次大赛佳作纷呈。最终,舞剧《水月洛神》、话剧《红旗渠》、豫剧《苏武牧羊》等12个剧目获河南文华大奖。此外,比赛还评选出包括河南文华剧目奖、河南文华演出奖在内的五类单项奖322个,大赛优秀组织工作奖17个、组织工作个人奖35人。
河南戏剧创作的大检阅
从获奖剧目来看,豫剧、曲剧等传统剧目的优势依然强劲,但舞剧、话剧、木偶剧、相声剧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大赛评委吴亚明表示,此次大赛的剧作者不仅眼界开阔,创作思想活跃,而且剧本质量普遍较高。比如话剧《红旗渠》的剧作者没有拘泥于再现当年修渠的过程,而是从当代的视角对红旗渠精神作出独特的诠释;相声剧《请您注意我》关注了现代生活,时尚的语言和犀利的讽刺受到青年观众的热烈追捧。
剧目舞台呈现水平大大提高,开始向精致化方向迈进。不少参赛剧目在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任务的前提下,表演、音乐、唱腔、配器、舞美等方面力求精益求精,追求整体呈现的精致化、细腻化,在戏剧的审美品格上有了较大幅度提高。
舞台面貌上,本次大赛的参赛剧目整体舞美出现了新的气象,这也使相当一部分剧目在戏剧的审美品格上有了较大幅度提高。比如郑州歌舞剧院推出的舞剧《水月洛神》,整体风格婉约柔美,舞蹈编排流畅巧妙。流畅隽永的音乐,加上华丽的服装,时尚、前卫的灯光,独具个性的舞蹈人物造型,让这部舞剧以一种颇具意境之美的方式呈现在舞台上。
历练了老的文艺队伍,培养了新的文艺人才。此次大赛,河南省绝大多数的编剧、导演、演员、音乐、舞美等门类的主创人员均有作品参赛,一些比较成熟的主创人员在熟练驾驭的同时,也在寻求自我突破。就演员队伍来说,原本就较为成熟的演员在这次大赛中表现得愈加成熟,一批青年演员在舞台上有不俗表现。
普通民众的艺术盛宴
坚持社会效益第一,是本次戏曲大赛的一个重要原则。本次大赛目前已成为河南省各级党委、政府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的一个重要举措。河南各地市都把参加本次戏剧大赛作为一次丰富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的有力抓手,支持各参赛院团多演出,让当地的老百姓多看几场戏,多接受舞台艺术的熏陶。
据河南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闫敬彩介绍,为丰富和活跃广大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此次大赛所有演出门票均为免费。
这一免费举措让广大戏迷和普通百姓踊跃观看,不少地市演出甚至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现象。
由河南省话剧院创作的话剧《红旗渠》以恢弘的气势、全景式的叙述方式,用生动感人的人物群像、生活细节,正面展现了县委书记杨贵带领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的艰难历程。该剧上演时,当9岁小姑娘吱吱上山采野菜为大伙充饥而坠落悬崖时,现场观众唏嘘不已;当演到工地塌方死者家属代表反而给杨贵下跪感谢他为人民造渠时,现场观众掌声四起……演出结束时,观众普遍认为通过话剧《红旗渠》让他们再次感受到了红旗渠精神的伟大之处。
此外,还有不少剧目非常注重挖掘当地的文化艺术资源,打造当地的文化品牌,此举受到了群众的认同和关注。如许昌市豫剧团演出的《花乡曲》、济源市豫剧团演出的《王屋山的女人》等,显示了如今的院团创排剧目不单纯是为了比赛,而是为百姓、为市场推新戏。
上一篇: 河南将办第八届杂技大赛 |
下一篇: 河南省第三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培训开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