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文艺精品百花齐放彰显改革魅力
发布时间:2012-06-20 09:15
来源:河南省文化厅
编辑:全悦
信息来源:河南省文化厅 2012-06-20
豫剧《村官李天成》巡演800余场,被誉为“当代《朝阳沟》”;折服海内外观众的豫剧《程婴救孤》带回1000多万元的演出收入;曲剧《飘扬的红丝带》演出行程达2万公里、收入超过200万元;舞剧《水月洛神》走上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式舞台,并荣获全国舞蹈“荷花奖”金奖第一名……
近年来,河南省文艺院团通过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创造了好戏连台、精品迭出的“河南戏剧现象”。
文艺精品凸显河南特色
河南省豫剧二团打造的大型新编历史剧《苏武牧羊》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演出,李长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后盛赞该剧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省豫剧二团团长李树建说,守住河南文化的根、把准市场的脉,就能在广阔的舞台上大有作为。
近年来,河南省逐渐探索出了一条以艺术精品生产为支撑、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的道路,涌现出一批弘扬中原人文精神的优秀剧目。其中,话剧《红旗渠》、豫剧《兰考往事——焦裕禄》、《斗笠县令》等产生强烈反响;豫剧《铡刀下的红梅》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大型乐舞《风情河之南》在上海世博会上成功上演……
仅2011年,河南省国有专业艺术院团就新创剧目53台、改编移植剧目54台、复排剧目128台,并在全国各类比赛中频获大奖。这些成绩,让全国同行对河南刮目相看。
改革创新激发活力
凭借《风中少林》和《水月洛神》的独特魅力,郑州歌舞剧院7年内两次斩获全国舞蹈“荷花奖”。取得骄人成绩源于改革和创新。郑州歌舞剧院成立伊始,就率先实行市场运营项目制、创作人员委约制、主要演员签约制、演职人员聘用制,“郑州歌舞剧院模式”已成为河南乃至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范本。
与此同时,河南省各个文艺单位、院团都在探索机制创新之路。河南歌舞演艺集团构建了以资产为纽带的母子公司体制和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艺术产品营销、多渠道融资机制;商丘市豫剧团组建商丘演艺集团,走出了一条“集团+经纪人+市场”的发展路子,在全国300多个市、县拥有演出基地;省京剧院聘请京剧名家裴艳玲为名誉院长,联合中国京剧院张火丁戏剧工作室进行市场化运作……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已全面推开。
此外,河南省文化厅确立了以舞台精品创作为抓手、以戏剧艺术为龙头的工作思路,把过去偏重于向重点剧团投入转向对重点剧目投入,并积极促成“戏企联姻”。省豫剧二团8月23日即将开始的全国巡演就是与金伯利钻石“联姻”结出的硕果。
文艺精品承载时代记忆
多次来河南担任戏剧评委的中国剧协副主席罗怀臻曾说:“近两年中国最耀眼的戏剧作品出现在河南,但是如果没有中原经济这些年的发展,没有河南省委、省政府对舞台艺术的高度重视,这些精品不可能诞生。河南众多文艺精品的产生是一个地区文化自觉的体现。”
河南省文艺工作者认为,《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为他们指明了方向,尤其是省委省政府解决了长久以来困扰全省文艺院团发展的大事、难事,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他们纷纷表示,“只有创作出好作品,才不辜负这个伟大时代。”
河南省文化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要牢牢把握“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文化是力、文化是效”的思想,通过文艺精品释放出中原经济崛起的强烈信号,吹响中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角,绘出河南文化强省的壮美画卷,留给世人美好的“中原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