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全国联播 > 河南
河南
河南歌舞演艺集团:引入“活水” 生机勃勃
发布时间:2012-11-22 08:57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李庆禹
信息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2-11-22

  中国文化报驻河南记者许国华 通讯员古春报道:日前,文化部对在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157个单位予以通报表扬。作为全国院团改革试点和河南省各艺术团体“事改企”的排头兵,河南歌舞演艺集团受到表彰。记者近日来到河南歌舞演艺集团采访。

  改变“大锅饭”才能吸引人才

  位于郑州市紫荆山路与城北路交叉口附近的河南省歌舞剧院1958年建成。老郑州人习惯称这个原来叫河南省歌舞团的单位为“省歌”。

  在人们的记忆里,从省歌走出来的人都很风光,长得好看,穿得时尚,而且连发型都和常人不一样,但是后来有很长一段时间他们的日子并不好过。和省歌一路走来的人都清晰地记得,2006年人均工资7047元,2007年9320元,到了2009年,也不足1.3万元。在集团工作30多年的低音提琴声部首席侯继华,历经河南省歌舞团、河南省歌舞剧院、河南歌舞演艺集团“三朝”,他说:“以前端的是‘铁饭碗’,吃的是财政饭,演出场次少,工资待遇低,很多人工作没激情。”

  2009年11月,河南歌舞演艺集团在河南省歌舞剧院的基础上改制组建,成为河南省人数最多、艺术种类最多、规模最大的综合艺术表演团体。

  作为河南省院团转企改制的试点单位,省歌从事业单位转为企业后变化巨大,设立了董事会、监事会等管理部门,过去的院长如今成了董事长;分配制度上,岗位不同,贡献不同,收入也不同;建立了新的生产机制、营销机制;确立了“分级管理、一团一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我们就是要通过体制上的改革,打破原有那种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大锅饭’制度。”河南歌舞演艺集团董事长周虹说,“当时的想法就是要引入‘活水’,给歌舞剧院这潭‘死水’带来生机、注入活力。”

  改制后,集团面向全国招聘优秀艺术人才,重视聘用人才的后续保障工作,建立了人才引进、培训、考核、激励工作机制,形成了完整的人才队伍建设工作链。3年来,集团引来各类人才153人,人均月工资突破3000元。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研究生许睿博,来这里3个月,就成为合唱指挥。他说:“能在这里找到自己施展才能的空间,我很幸福。”改制后集团不仅招来了新人,还引来了大师。指挥家汤沐海加盟集团,担任其下属的河南交响乐团艺术总监,给乐团增添了希望和活力。“过去是我们求人才,现在是人才找上门。”周虹又自豪又感慨。

  推出精品才能底气更足

  留住人才后,剧节目质量也实现了飞跃式提升。

  大型情景交响音乐剧《木兰诗篇》走向世界,在多个国家演出;木偶剧《牡丹仙子》在第十一届国际木偶大赛上一举夺魁,获得最高奖金火花奖;《豫风豫韵》在国家大剧院上演,将河南音乐首次整体呈现给国内外观众。在中德建交40周年之际,河南歌舞演艺集团大型乐舞《风情河之南》在德国演出,受到了当地观众的热烈欢迎。观众哈德曼说:“这台演出服装很美,舞蹈是中国的,背景音乐中有西方音乐的元素,这是一种尝试。”

  豫剧《朝阳沟》是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经典剧目。用交响乐诠释《朝阳沟》,是河南歌舞演艺集团在艺术创作上的一大创新。“创新应该经得起人民群众和历史的检验。交响乐演奏的《朝阳沟》既是对豫剧的更好传承,也是对交响乐的更好创新。”河南歌舞演艺集团副总经理吴涛说。

  一批批精品剧目的涌现使河南歌舞演艺集团底气越来越足。河南歌舞演艺集团艺术推广中心主任郑东辉说:“集团成立3年来,演出收入从2009年的960万元增加到2011年的1400万元;演出足迹遍及我国大部分地区和亚、非、欧、美等地30多个国家。”

  积极创新才能激发创造力

  体制、机制顺了,集团各单位干劲十足。

  河南歌舞演艺集团木偶剧团在改制前,常年处于“停业”状态,员工仅靠有限的工资生活。走向市场后,该团主动与上海木偶剧团达成战略合作、利益分享的协议,效益明显。剧团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演出7000多场次,深受广大少年儿童的喜爱。截至今年11月,不足20人的团队创造经济效益近100万元。不仅木偶剧团,河南歌舞演艺集团的每个单位都在探索创新之路,激发演职员工的创造力。

  “现在集团管理非常严格,每位新来的员工都会有危机意识,勤学习勤练功才不会被淘汰。”一位正在排练的青年舞蹈演员告诉记者。如今,院团随处都可听到唱腔的旋律,随处都能看到演员练功的身影。

  “年轻人是幸福的,也是幸运的。现在,他们要做的就是修炼好内功。”河南省音协副主席、河南歌舞演艺集团歌舞剧院院长陈静感触颇多。

  “我们有责任在河南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过程中作出贡献。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河南歌舞演艺集团一定会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个崭新的中原文化符号将在中原大地展现。”周虹信心满怀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