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全国联播 > 湖南
湖南
湖南衡阳强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发布时间:2012-04-20 14:06 来源:湖南省文化厅 编辑:全悦
信息来源:湖南省文化厅 2012-04-20
    2010年至2011年,衡阳在市城区开展“公共文化服务进社区”为民办实事工作,市财政投入资金1090万元,各城区投入配套资金1500余万元建成街道综合文化站22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174个。2011年4月23日,文化部、财政部公布第一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以下简称“示范项目”)名单,衡阳市申报的“公共文化服务进社区”项目入选,全省仅两个(常德、衡阳)。日前,省文化厅督查组到该市督查验收,对项目创建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一、强化措施,加大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出台政策。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2008年9月,市委书记张文雄视察全市文化工作,提出“让群众文化活动在蒸湘大地火起来”。12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广泛开展群众文化体育活动的意见》(衡发[2008]7号),对基层文化阵地建设、队伍配套、经费支持、活动开展均做出具体规定,明确“全市每三年举行一次‘和风衡州’群众文化艺术节”、“大力推动社区、企业、学校、机关、军营文化体育活动”、“从2009年起,由市财政每年安排群众文化体育活动专项资金200万元”,成为指导全市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政策性文件,湖南省文化厅随后转发了这个文件至全省各市州进行推广。2010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在城区开展“公共服务进社区”活动;6月,市委办、市政府办下发《关于开展“公共服务进社区”活动的通知》,公共文化服务进社区活动属其中之一。 
    二是建好阵地。近几年来,全市公共财政不断加大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市财政先后投入上亿元资金提质改造市图书馆、市少儿图书馆、市群众艺术馆、市博物馆、市美术馆,各县市区也按要求建成图书馆、文化馆。2010年至2011年,“公共文化服务进社区”被列入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各城区围绕“想得起、进得去、留得住、稳得下、推得出”的“五得”工作目标,采取新建、改扩建、租赁、共建共享等方式,按照具备“三室一厅一房”(图书阅览室、培训教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室、多功能活动厅和办公用房),面积不少于300平方米的标准,建成街道综合文化站22个;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在,更求所用”的原则,按照“二室一场三配套”(文化娱乐室、图书阅览室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室外文化活动广场不少于200平方米,设备、队伍、活动三配套)标准,采取新建、改扩建、租赁、共建共享等多种方式建设社区文化活动中心174个。从此,市城区的市、区、街道、社区四级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形成,实现了全覆盖,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载体。 
    二、创新方式,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一是打造品牌。文化部门多提供服务、让群众尽情享受服务是建设的根本目的。近几年来,市区两级文化部门始终坚持“软”“硬”并重,从用好阵地入手,加强文化服务创新,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打造了三年一届的“和风衡州”群众文化艺术节,目前已于2007年和2010年举办两届,每届历时7个月,分六大主题文化活动和开、闭幕式进行,共举办各类大型文化演出200余场,惠及群众300余万人次。培育了“广场旬旬演、社区周周乐”经典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从2009年开始,每月分上、中、下旬由市文化局组织在市内各大广场举办一场大型文化演出活动,全年36场,每周由各区文化局在社区组织开展文化活动,年底进行验收、考评、奖励,四年来共举办“广场旬旬演”演出活动150余场、“社区周周乐”群众文化活动1300余场,市文化局投入奖励经费70余万元。弘扬传统文化,丰富群众节假日生活,从2009年开始先后开展了“文明新风拂雁城”、“春满衡阳”、“幸福衡阳”等节庆群众文化活动,节日文化生活已成为了衡阳人的一种生活习惯。《中国文化报》、《湖南日报》、《衡阳日报》等国家、省、市级媒体对近几年来衡阳轰轰烈烈的文化活动给予了广泛报道,市文化局先后在国家文化部、省文化厅的经验介绍会上作典型发言。2011年衡阳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荣获市委、市政府“文化创意奖”。 
    二是壮大队伍。各城区严格按照市委7号文件要求配齐配强街道综合文化站文化专干,通过招聘和请志愿者等形势,为每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配备了1一3名文化专(兼)干、文化辅导员或文化志愿者,目前四城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共有文化专(兼)职人员及志愿者520余人,有效地充实了文化管理队伍,同时市文广新局、各城区文化部门还每季度定期对文化专(兼)职人员进行培训,为管好阵地、开展服务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大力引导文化带头人发挥领头雁作用,积极组建文艺团队,目前已成立的业余文艺团队有近200支,他们常年活跃在各大文化广场和各个社区,在他们的影响下,群众主动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越来越高、人员越来越多。演出经验的不断积累也助推了业余文艺团演出水平的提高,2011年奥运年华合唱团先后获全省红歌赛金奖、全国合唱节和全省合唱节银奖,市和风民乐团获全省首届民族器乐大赛银奖。 
    三、注重长效,构建公共文化服务机制 
    一是建立保障激励机制。为确保社区文化中心发挥作用,活动长期开展,各县市区都明确了保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同时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制定考核细则,明确考核标准,开展示范文化站和示范社区文化中心评选活动,年底由市、区、街道、社区组成四级联合考核组进行考核,下拨经费与考核结果直接挂勾。 
    二是开展制度设计研究。由市图书馆、市群众艺术馆牵头,邀请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研究的专家学者,成立了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课题研究小组,就项目创建、活动开展、作用发挥、长期运转、保障考核、监督激励等方面进行制度设计和成果研究,要求项目研究小组于2012年年底前要形成一套科学规范、典型示范、普遍推广的示范项目制度研究体系,为推动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创造新经验,为衡阳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