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国有文艺院团改革任务全面完成
发布时间:2012-10-16 15:08
来源:湖南省文化厅
编辑:全悦
信息来源:湖南省文化厅 2012-10-16
湖南省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工作在省文化体制改革发展领导小组、省委宣传部的正确领导下,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咬定目标,攻坚克难,强力推进,于2012年5月底,完成了全省国有文艺院团改革阶段性任务。
一、基本情况
截止5月31日,湖南全省90家国有文艺院团,除中央明确保留5家外,列入改革范围的85家国有文艺院团已全部完成改革阶段性任务。其中划转9家、转企改制74家、撤销2家,转企改制院团达到列入改革范围院团的87﹪。
省直6家改革院团于4月17日挂牌运行。省编办已经注销省直3家转企院团事业单位法人、核销496名事业编制;省人社厅已发文同意省直3家转企院团转制后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转企的3家国有文艺院团完成了改革实施方案的起草、送审、职工大会确认和批复工作;完成了财务清理、资产清查、清产核资、资产评估、产权登记、确定出资人、注销事业单位公告的发布、工商登记注册;完成了公司章程、人员安置方案、岗位设置方案、企业用工制度、企业分配办法等新规章新制度的起草、送审、职工大会确认和批复工作;完成了新班子的任命。将按照省编办和省人社厅复函要求办理注销事业单位法人、核销事业编制手续、办理参加企业社会保险手续;依照《劳动合同法》规定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划转的3家院团完成了事业单位变更登记、新班子任命、内部三项制度的制定、全员竞聘上岗等工作。
市州、县区79家院团,都已按新的体制机制挂牌运行。其中转企改制的71家院团稳妥有序的进行改革,注销了事业单位法人、核销了事业编制,完成了企业工商注册登记,签订了劳动合同。6家划转院团全面推行内部竞争机制,制定新的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制度。2家撤销的院团完成了人员分流安置、撤销事业单位的工作。
二、扶持引导
湖南省委省政府对国有文艺院团改革高度重视,主要领导多次强调“改革不是甩包袱,而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全省各级对改革院团要“扶上马,送一程”。湖南省委宣传部对全省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统一领导,强力推进并协调解决院团改革的一系列困难与问题。省财政厅已经给省直3家转企院团拨付工商登记注册资金726万元,连续3年安排300万元专项经费扶持省直转企院团。各市州党委政府大力支持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在编制、经费、人员安置上给予有力保障,如郴州市安排963万元,永州市600万元,湘西州543万元, 张家界400万元,益阳市264.5万元,衡阳市129万元,湘潭市117.8万元。今年7月3日至5日,省委宣传部、省文化改革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省文化厅举办了全省国有转企文艺院团改革成果汇报展演活动。省、市、县三级16家国有转企文艺院团500余名演职人员参加了汇报演出,3000余观众观看演出并给予高度评价。同时召开了全省国有转企文艺院团精品剧目创作生产座谈会和全省促进演艺产业发展座谈会,28个参会单位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入交流,共同为湖南国有转企文艺院团和演艺企业出谋划策,通过座谈,转企院团进一步了解了市场需求,明确了今后的发展方向。为鼓励和扶持转企院团,省委宣传部对每个参演院团予以10万元的参演补助,使参演院团实实在在的感受到党和政府对转企院团“扶上马,送一程”的扶持态度,提振了转企院团的发展信心。
三、主要成效
一是院团的创作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后,推出了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剧目。省杂技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推出多媒体梦幻杂技旅游剧目《时空之旅》、《芙蓉国里》,省话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推出小剧场话剧和儿童剧《马兰花》,省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推出大型舞蹈诗剧《温暖》等。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原创的大型皮影剧《人狼同舞》获第21届国际木偶节最高奖“最佳剧目奖”,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大型音乐剧《刘海砍樵》成功首演。湖南省祁剧演艺有限责任公司祁剧《岳飞》、湘西自治州民族歌舞团有限责任公司歌舞《五彩湘韵》、邵阳市花鼓戏演艺责任有限公司花鼓戏《草根村官》、湖南花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花鼓戏《接来乡里爹和娘》、汨罗市汨罗江畔端午习俗传承研究中心花鼓戏《平民领袖》、长沙市湘剧保护传承中心湘剧《苏秀才》、娄底市地域文化传承研究中心花鼓戏《钢之魂》、澧县荆河戏剧院演绎有限公司荆河戏《蒋翊武》、湘潭市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花鼓戏《特别支部》等创作剧目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
二是院团演出场次大幅提高。改革后,全省各级院团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采取低票价运行的模式,努力开拓演出市场,积极增加演出场次,让老百姓有戏看,有好戏看,看得起戏。今年,省文化厅开展了“演艺惠民 好戏连台——省会周末剧场”演出活动。该活动坚持低票价运作方式,每周五、六、日在省会长沙的湖南大剧院、红色剧院、湘江剧场、花鼓戏剧院、河西“芙蓉国”剧场、歌舞剧院试验剧场、木偶皮影剧场等七个剧场演出,演出内容以戏曲类剧目为主,兼顾歌舞、杂技、话剧等艺术形式,基本做到“天天有演出、天天有戏看”。省杂技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改制前年演出142场,改制后积极开拓演出市场,深挖演员潜力,与其他演出团体联营驻场演出,平均每月增加25场演出;省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改制前演出143场,改制后演出200场,增加57场。省话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改制前每年演出140场,改制后将达到200场。各市州、县区级院团改制前年演出12923场,改制后年演出13924场。据初步统计,省直国有文艺院团的演出场次比改革前平均增幅为30﹪,各市州、县区级院团的演出场次比改革前平均增幅为10%,较好地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三是院团利润和员工收入普遍增长。全省院团改革后实现了由依靠“输血”向自我“造血”的转变,改变了粗放型的经营方式,形成了“上游拓展、中间联合、下游延伸”的全演艺产业链,建立了企业资产经营管理模式,加强成本控制和财务监管,完善了按劳分配管理制度,实行多劳多得的分配机制,企业的利润和员工收入普遍增长。据初步统计,改革后转企院团的企业利润和演职员工收入普遍比改革前增长15﹪。省话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改制以来,演职人员收入直线上升,每演一场主创收入400余元,一般演职人员200余元,人均月收入由改制前的2000余元,增长到4000余元,实现收入翻番。省杂技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在河南信阳驻场演出《时空之旅》,三年将为公司带来千万元的收入,现在演员人均月收入由转企前的3000多元增长到5000多元。省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改制前人均月收入2500元,改制后人均月收入3000元,人均增加500元。
四是院团艺术成果凸显。在2012年9月第四届湖南艺术节上,全省21家改革院团参加了艺术节专业院团舞台艺术新创剧目展演,演出涵盖了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昆曲、京剧、皮影戏、湘剧、花鼓戏、祁剧、荆河戏以及有整体构思的歌舞、杂技主题晚会等共13个艺术品种或门类,得到了观众和相关专家的一致好评。转企院团湖南省祁剧演艺有限责任公司祁剧《岳飞》、湘西自治州民族歌舞团有限责任公司歌舞《五彩湘韵》、湖南省话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话剧《万水千山》获得“田汉特别奖”;邵阳市花鼓戏演艺责任有限公司花鼓戏《草根村官》、湖南花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花鼓戏《接来乡里爹和娘》、湖南省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舞蹈诗剧《温暖》获得“田汉大奖”;划转院团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保护传承中心皮影戏《人狼同舞》、汨罗市汨罗江畔端午习俗传承研究中心花鼓戏《平民领袖》、湖南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京剧《无字碑》、长沙市湘剧保护传承中心湘剧《苏秀才》、娄底市地域文化传承研究中心花鼓戏《钢之魂》获田汉大奖; 湖南省杂技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多媒体梦幻杂技剧《芙蓉国里》,澧县荆河戏剧院演绎有限公司荆河戏《蒋翊武》,湘潭市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花鼓戏《特别支部》等7个单位剧目获艺术节“田汉优秀剧目奖”。
四、发展思路
改革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目前全省国有文艺院团的体制改革虽然迈出了关键性的第一步,但后面的路还很长,改革的阵痛还没完全结束,发展的任务还非常艰巨。全省国有文艺院团的改革将继续在省委省政府、省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领导小组、省委宣传部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做好改革的后续工作,落实相关政策,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全省各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将进一步加强院团的管理与服务,通过争取财政补偿、政府购买服务、加大创新奖励等方式,支持各演艺单位加快发展;全省各级国有文艺院团将加快妥善处理好此次改革中的后续问题,加快实现角色的转换和管理模式的转变,加快引进和培养人才,积极创作生产更多更好的舞台艺术作品,不断增多演出场次,不断增加经营收入,不断提高演职人员的待遇,不断提升国有院团在社会公众中的认同度和美誉度,为打造演艺湘军和文化强省的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来源:湖南省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