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让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湖南省通道县按照“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采取发掘、培育、扶持等措施,对各级非遗保护名录重点项目开展了卓有成效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一是加强政策保障。该县颁布实施《通道侗族自治县侗文化原生态保护工作决定》和《通道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推荐与管理暂行办法》,将侗锦、侗族芦笙、侗戏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典型代表列为重点保护内容,通过法律依据和组织保障确保非遗项目传承与发展。
二是加强宣传展示。组织非遗项目参加全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演、上海世博会、第二届成都国际非遗节、第七届汩罗江国际龙舟节和第二届“守望精神家园——海峡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等近20余次国内外大型展示活动,建成了湖南省首家集成品展示、现场展演和产品销售于一体的侗锦专题博物馆,开馆两年来已接待国内外游客5万余人次。连续举办了两届全国大型芦笙文化艺术节,为芦笙艺术的宣传展示和保护传承搭建了重要平台。
三是加强教育传习。该县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示范学校和侗锦传习所、侗锦织造技艺课外实习基地,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深入学校授课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活动,将侗锦织造技艺、侗族芦笙、侗戏、侗族建筑、侗族习俗等优秀的民族文化编印成册发放给学生。目前,该县已发展芦笙队80多个、芦笙手3000多人,其中50多名5至12岁的小芦笙手组建了少年芦笙队。
四是加强生产性保护。该县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建立了生产、加工基地,组建了研发、销售团队,以点带面带动妇女群众积极参与侗锦织造,初步形成了“公司为龙头,基地为载体,农户为纽带”辐射全县的侗锦生产示范基地,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长期为公司生产侗锦的妇女达1900多人,年织锦收入最多的达2万余元;基地已研发生产各类侗锦产品30多种,年销售2万余件(套),实现产值近800万元,走俏国际舞台。(来源:湖南省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