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熟稻粱肥,几村农唱;灯红楼阁迥,一片书声。”几百年前,郑板桥先生如此描述自己理想中的农村。如今,在湘西保靖复兴,诗中景象得以真实再现。这一切,得益于3年前一个重要决定的落地。
2012年初,湘西州文广新局根据复兴实际和特色,参照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相关创建标准和要求,将之作为县域农村试点进行“农村标准化综合文化站”示范点创建。从那时起,复兴就走上了一条激荡澎湃的文化“复兴”之路。
3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对一个经济发达地区来说,可能是风生水起,也可能是步履从容;但对于一个正在加快发展的偏远地区来说,却是抢抓机遇、只争朝夕。
3年来,复兴镇以创建为契机,在州、县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和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将公文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以文化设施为载体,以常态化文化服务为核心,以常态化开展文化活动为重点,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机制,破解了农村公共文化发展中的许多难题。
如今的复兴人,纵情享受着创建成果:村头院坝练舞步,活动中心演戏曲,农家书屋学技术,庄稼院外看电影……“文化”在这里已然实现全面“复兴”。
复兴,因此成为湘西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中的珍贵范本。
从经济惠农到文化惠农
——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理念的复兴创新
由于地处保靖县与花垣县之间,209国道及新修的高速路纵贯南北,复兴区位优势明显。加之勤劳善良的复兴百姓常年坚持在有限的土地里科学套种和特色种植、养殖,复兴经济强镇的名声早已在外。
如今的复兴,又多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号,那就是文化强镇。
从经济强镇到文化强镇,折射出复兴发展史上两个重要的战略部署,其实质是科学发展的智慧表达,更多的,则体现着理念的创新。
曾几何时,当“仓禀实、衣食足”的复兴人开始不满足“上山吹木叶、上坡打口哨”的单调文化生活时,主政领导便意识到“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既要‘富口袋’,也要‘富精神’,既要‘强经济’,也要‘强文化’”。
这种意识很快传导到百姓中间。不经意间,交通方便、物质条件优裕的复兴村自发成立的“嫂子管弦乐队”,吹响了复兴人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号角。随后,该村又一支“秋之恋广场舞队”出场,舞出了复兴人的精气神。
文化“复兴”崭露头角。
机遇向来垂青有准备的人。当州文广新局在全州范围内遴选州级“农村标准化综合文化站”示范点时,复兴以其经济、区位、文化底蕴等综合优势成为全州唯一示范点。
“建立这样一个农村文化站示范点,就是要把文化公共设施建设的着力点向农村倾斜,把文化服务向农民倾斜,从经济惠农逐渐转向文化惠农,让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到社会进步、文化发展的成果。”州文广新局党组书记、局长罗亚阳如是说。
这与复兴当地主政领导“富精神”、“强文化”的理念不谋而合。这种理念预示着文化建设不再是农村经济的“附属品”,文化生活不再是农民生活的“调味品”,而是从战略上思考、从全局上谋划,像重视脱贫那样重视文化,像抓计划生育那样抓文化,像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那样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民。
州、县文广新局迅速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的领导班子和业务专家咨询组;复兴镇党委政府成立了以书记为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很快,复兴镇党委政府在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通过专题调研,提出了“创建品牌、树立标杆、引领方向”的创建目标和“突出公共综合文化基础设施和基层文化队伍建设,至2013年底,形成公共综合文化设施比较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比较充足、资金人才保障有力、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比较完善的公共综合文化服务体系”的任务。
作为全州唯一试点,复兴从最开始就备受瞩目。尤其是来自高层的关注,赋予了复兴创建“农村标准化综合文化站”更多的“标本意义”,也使复兴发展公共文化的立场愈加坚定,信心愈加增强,思路愈显清晰。
省、州、县领导多次到复兴考察调研,鼓励复兴抓住机遇,利用优势,努力创建。业务专家多次来复兴实地指导,帮助复兴挖掘潜力,总结成果,复制经验。
复兴大地掀起了一股“大兴文化建设”的浪潮。
从上无片瓦到资产百万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复兴创新
文化是无形的。但文化的载体却是有形的。无疑,这种有形的文化载体是老百姓感受文化力量最直观的触角。
复兴镇紧紧抓住示范点创建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以政府为主导,以辖区内行政村为重点,以农民为对象,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民生工程,率先构建出了一张密实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网络。
得益于中央对基层文化工作的重视,乡镇级文化站硬件设施建设项目既有专项资金支持,又有建设标准。再加上州、县两级的配套,复兴镇中心文化站顺利建成。占地面积1160平方米,主楼建筑面积304平方米的综合文化中心拔地而起。多媒体室、文化娱乐室、图书室、陈列室、排练厅、室外广场应有尽有。电脑、音响、投影仪、调音台、乐器、道具、演出服装一应俱全。
说起如今的文化站,站长贾群脸上笑开了花:“我们站曾经上无片瓦,如今资产过了百万。”
镇中心综合文化站的建设,给临近村(社区)老百姓提供了文化娱乐的场所,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空闲时,去图书室看书、上网、与在外打工的亲人视频,晚上还可以到文化活动广场跳舞、健身,生活充满了时尚。
然而,中心文化站只是附近村民的近水楼台。全镇9个村分散居住,最远的扁朝村离镇政府有20公里。文化的根须如何伸向偏远的村寨,实施公共文化全覆盖,是创建示范点的关键和重要指标。
关于镇中心综合文化站建设,国家有资金支持,有标准可依,而村一级文化设施建设目前还缺乏相应支持和参照。如何用有限的资金,做出让老百姓满意的工作,创建组经过深入调查,反复论证,达成共识:因地制宜,整合资源。
以村级组织活动中心为村级文体活动场所,在很短的时间内,完善、配置了篮球场、音响、乐器、服装道具等。加之已开通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数字电视、农家书屋,镇、村(社区)一体化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实现了全覆盖。
随即,镇、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一个空缺凸显出来,那就是基层文化专干的缺失问题。
镇创建领导小组意识到这点后,积极向县委县政府及州县业务主管部门汇报沟通,并得到支持:镇文化站人员编制扩充到3个,超国家限额一个;再配套建立镇中心文化站站长考核提拔机制,连续三年考核优秀者,向组织推荐为副科级干部。
与此同时,展开全镇村级文化专干的推选工作。本人自荐加村民推选加业务部门考察,9个村(社区)级文化专干确定,县委常委会一致通过将其纳入行政村七大主干之一,待遇比照村治安主任执行。在这过程中建立了对基层文化管理者实行乡镇和业务管理部门共同管理模式。制定了文化站站长岗位责任制、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和值班制等系列规章制度。
保靖县文广新局局长邹利佳告诉记者,文化阵地和文化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得到了州、县文广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仅2012年以来,州、县、镇三级免费培训镇、村(社区)文化专干和乡村文艺骨干2000余人次。
这张覆盖镇村的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网络为复兴公共文化的开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为老百姓的文化生活搭建了平台。如今,遍布全镇的文化广场已经成为了复兴传播先进文化的主阵地,也成为复兴人享受文化权益的幸福空间。
从“送文化”到“种文化”
——农村公共文化主体培育的复兴创新
依托宣传、文化部门组织文艺团体,到农村巡演,组织放映队进村寨巡映,送文化到基层已成为常态,也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但送文化是季节性的,有一定的单向性和暂时性,不能天天送,村村寨寨都能送到,因此难以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罗亚阳局长如是说:“要把‘送文化’逐步转向‘种文化’,把文化的种子植入乡村泥土,使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让农民真正成为文化的主人。”
如何才能让农民成为文化的主人?
在实践中,复兴镇探索出一条将政府主导群众参与转变为政府引导群众主导的全新路径。这种全新的文化互动模式将农民培育成文化主体,将农民塑造成文化主角,使农民在文化活动中由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主动的参与者。
对于这一点,贾群最有发言权。
“发动群众确实花了不少功夫。”贾群回忆说,镇文化站3名工作人员对全镇9个村实行包村,分别做发动和服务工作,每人包3个村,作为站长的她,选择了最偏远的扁朝村。
扁朝村坐落于海拔900多米的羊角山上。贾群每天下班后吃完晚饭,便搭摩托车上山,赶在老百姓收工吃晚饭时挨家挨户面对面地宣传,宣传文化的好处,宣传文化的乐趣。当然,她还不忘发展一些村里的文化热角。
如今的扁朝文化专干余佩珍就是贾群发动的。说起当初贾群来自己家里发动自己跳舞,余佩珍的第一反应就是“那莫不是发癫?”哪知这贾群天天来,夜夜来,搞得余佩珍不好意思,勉强答应跟着贾群学。起初,余佩珍扭扭捏捏伸胳膊、甩腿,过了些日子,音乐响起,她也就自然而然地跳了起来。
“跳着跳着,筋骨舒服了,劳累没有了,感觉还舒服些了。”说起跳舞,余佩珍是一脸的快乐。
快乐的余佩镇决心将自己的快乐传导给更多的人。在她的带领下,文化积极分子在扁朝迅速扩散。美丽的夜空下,一个个背着孩子来唱歌跳舞,婆媳相互谦让轮流来参加文化活动,丈夫坚持骑摩托车接送老婆跳舞的故事在扁朝屡见不鲜。
像余佩珍这样的文化专干,可谓真正实现了培育一支带动一片活跃一处繁荣一方的效果。
有诗人曾言:“如同布匹,精神也需要洗涤。蘸着昂扬的色彩,荡洗懈怠、萎靡、迷惘和疲惫”。在文化对人的“化”与“养”中,扁朝人获得的不仅是精神的愉悦,而是素质的提升,自我的发展。
由于偏远落后,几年前,扁朝曾是个远近闻名的穷村、乱村,盗窃、民事纠纷多发。
“现在好了,有了文化活动中心,有了这么多文化活动,老百姓爱上了文化生活,融进了文化生活,人心凝聚了,讲是非的少了,吵架动手的更少了,村里治安着实好了不少!”扁朝村治安主任刘观云对此感受最深,曾经一天忙于调解各种矛盾的他,如今闲得几近“失业”。在余佩珍的发动下,他加入了村里的镏子队,成了一名演员。
渐渐地,村文化活动广场取代了村头曾经最热闹的地方——麻将馆,成为扁朝人气最旺的地方。麻将馆老板彭顺贵干脆将麻将馆关了门,和刘观云一样,加入了镏子表演队。“以前打麻将,那是低级趣味,现在搞表演,人都高一个层次了。”面对一些善意的取笑,彭顺贵如此“高调”反击。
扁朝村这边文化来势这么好,那普溪、复兴、陇木洞等其他几个村情况如何?当地一位老百姓的话给出了最好的答案:最偏最穷的扁朝人都乐成那样子了,基础条件好的村就可想而知了。
在一众文化农夫的辛勤耕耘下,文化这颗种子在复兴牢固扎根,并长出了文化新风,长出了社会和谐。文化也因此成为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桥梁和纽带,人人参与文化,人人享受文化,人人建设文化的理念正慢慢浸润着复兴人的生活。
从“千村一面”到“一村一品”
——农村公共文化区域特色的复兴创新
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复兴发展农村公共文化的原动力。但是,越往前走,一个瓶颈越清晰:那就是文化的同质化和雷同化。
“似乎一段时间,走到哪个村哪个村都在跳广场舞和健身操。”贾群回忆说。
如何避免同质化成为复兴镇文化“复兴”之路无法回避的问题。
州、县文广业务主管部门再次组织专家对此展开专题调研。在调研中,他们惊喜地发现,复兴人的文化“家底”非常厚实。
复兴人自古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自然法则演绎至今,酉水纵横武陵群山,在保靖迂回蜿蜒,涧深流急、龙潜鱼跃。复兴、普溪、那铁四个村沿酉水岸而栖,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独特的文化:“一根竹篙、几张渔网、哟嗬哟嗬,自得其乐。”沉淀于此的“酉水船工号子”传唱形式最古老,内容最完备。茶市、陇木洞、和平、扁朝等村,深居大山,自古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们劳作之余、山歌对答、摆手互娱,有着深厚祭祀色彩的“土家摆手舞”在此盛行。此外,土家打镏子、唢呐、龙灯、三棒鼓、九节鞭、渔鼓等如珍珠般的传统民族文化遗存散落在复兴山水之间,各具特色,富有韵味。
“应充分利用这些珍贵的区域文化,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专家一致认为。
复兴深厚的文化再次发力,将文化“复兴”之路推向了更高层次。
就这样,在州、县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复兴9个行政村在每村至少保证一支广场舞或健身操队的前提下,根据各自实际,大力挖掘传统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加以培育和扶持。在统一规划下,近水的四个村设立了已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酉水船工号子”传习所;近山的几个村承担了同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土家摆手舞”的传承。此外,“民族打击乐”、“戏剧小唱”、“山歌”、“龙灯”、“土家打镏子”等演艺队伍陆续成立。不到2年,塑造出和平村阳戏、扁朝村九节鞭、复兴村酉水船工号子、力甫村土家打击乐、陇木洞村管弦乐、那甫村土家摆手舞、浦溪村腰鼓舞等特色文化品牌。
无疑,两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所的设立和“一村一品”文化品牌的创建,赋予了复兴公共文化新的内涵,那就是尊重禀赋特征、历史传承和发展基础。
保持特色、凸显差异、强化优势是复兴抗拒文化同质化的唯一途径,更是保持文化源源不断的生命力的不二法门。
去年冬天,复兴镇在腊月二十四小年这天,在镇综合文化广场搭起舞台,举办了首届“农民文化艺术节”,将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景象作了淋漓尽致的展示。不管是两个国家级非遗传习所的强强联合,还是“一村一品”的品牌展示,均可谓是争奇斗艳、各领风骚。这台被誉为“草根春晚”的文艺晚会,为复兴人安居乐业的美丽生活画卷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来源:湖南省文化厅)
上一篇: 湖南省文艺工作座谈会暨调研成果汇报会召开 |
下一篇: 湖南新增两个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