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是传承非遗的最佳场所,学生是传承非遗的最佳主体,教师是传承非遗的最佳群体,教学是传承非遗的最佳方式——如此传承非遗的理念早已成为湘西州广大文化工作者的共识。说民族语言、穿民族服装、跳民族舞蹈、唱民族歌曲,甚至玩民族游戏已经成为湘西许多学校的“必修课”。这一切,得益于湘西州“非遗进校园”工作的有力开展。
一、“顶层布局”打造“文化校园”
湘西,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民间文化,然而面对现代文明的冲击,湘西珍贵的传统文化正逐渐被边缘化,有的甚至濒临失传。湘西及时对民族文化进行拯救和保护,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非遗传承的有效途径。早在2006年,湘西州就出台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成为我国地市级最先颁布的、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单行条例,且在条例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学校教育联系在一起,此举走在了全国前列。
近年来,湘西先后出台《湘西民族文化学校传承项目规划》《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州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明确规定了全省各中小学、中高等职业院校、本科高等学校要以不同形式,大力开展湖湘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的普及、推广和传承活动,确保“非遗进校园”工作的有力开展。
二、“因地制宜”创建“特色学校”
湘西是土家族、苗族聚居地,虽然千百年来两个民族包容共生、和谐共存,但二者之间的文化差异依然存在。湘西州文化工作者意识到,如果在“非遗进校园”工作中为追求成绩而盲目覆盖推进,显然有违这项工作开展的初衷。“尊重文化差异,因地制宜,强化优势,精准推进。”作为全州文化主管部门,湘西州文广新局对此提出清晰思路。
“咚-咚咚-咚……”走进凤凰县阿拉镇阿拉完小,就能听到苗鼓阵阵响,一群小姑娘将热情奔放的《迎宾鼓》打得出神入化。阿拉完小副校长田水红介绍说:“阿拉镇是以苗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学校在实施“非遗进校园”过程中充分挖掘苗族文化,大力实施民族艺术科研,苗鼓因此成为学校重点教研项目。”
位于纯土家族聚居地靛房镇的龙山县靛房九年制学校则“深挖”土家族打溜子,如今,土家族打溜子在的该校学生中普及率已经达到80%,学校因此被授予“中国土家族打溜子传承学校”。
现在,湘西州不少学校将“非遗进校园”作为构建校园特色文化体系的契机,深挖文化渊源,梳理文化资源,定位文化特色,逐渐走出了一条条文化兴校特色办学之路。
三、“文化自觉”引领“教研创新”
带着历史气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日新月异的现代文明之间隔着层层“代沟”,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有机结合,在“非遗进校园”过程中尽可能地缩小“代沟”,成为湘西文化工作者一直苦心思索的命题。
“应该在尊重现代孩子天性的前提下,针对民族文化的特点,运用现代教育理念,激发学生参与其中的兴趣。”经过数年的实践,湘西州文化工作者与教育工作者达成共识。
在此共识引领下,一大批文化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将文化自觉付诸于行,他们专注教研,大胆创新,开发出一套可供学生选择的多样化的“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国家课程”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从根本上赋予了学校在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上的自主权。
在此基础上,湘西州还广泛开展“非遗进校园”的课题研究。“十二五”期间,湘西州在全州中小学校及幼儿园开展了70多项涉及民族音乐、美术、体育等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课题研究,为“非遗进校园”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
四、“职业教育”探索“传承之路”
湘西非遗项目众多,普遍面临传承后继无人的局面。基础性教育固然能起到普及非遗知识的功用,但如何能传承非遗项目的精髓,使非遗技艺得到提高和升华;如何解决传承人的生存就业问题,使非遗生生不息?这些问题无可避免地摆在了决策者面前。
基于充分的调研,湘西州文化部门明确提出要推进非遗与专业、产业及职业岗位对接,推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通过这些“对接”,探索出一条畅通无阻的非遗传承新路径,真正提高非遗传承质量。
“‘非遗’进入职业教育,不仅可以为非遗保护以及民族特色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而且也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这是一个双赢的举措。”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吴正有说。例如,该校开设“大师工作室”,校方为非遗工艺大师提供场地和设备,大师们带着企业、资金和项目进驻,同时承担专业技能实训课程的教学任务。他们既是工艺大师,也是企业家,同时又是实习指导教师。
湘西州“非遗进校园”在职业教育中的探索,打破了以往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作坊式”传承方式,破解了非遗难在校园扎根难问题,使非遗传承焕发出勃勃生机。
五、“三借策略”构建“开放格局”
非遗需要传承,文化需要推广,精神上的富有,更需要先富带后富。在“非遗进校园”工作推进过程中,湘西州文广新局从当地实际出发,提倡“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原则,引导鼓励学校采取“三借”发展策略,构建“非遗进校园”的开放格局。
“借人做事”乃其一。湘西州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22人,省级70人,州级227人,湘西州充分利用当地传承人优势,在校方和传承人之间牵线搭桥,鼓励学校将他们“请进学校,请上课堂”,帮助学校聘请传承人作为校外辅导员或兼职教师。
除了向当地“借人”,湘西州还巧抓机遇,适时地向外“借人”。比如开展“民间美术在小学美术教育中传承与发展”课题实验中,湘西州邀请了一批全国顶尖的美术教育专家受邀来湘西讲学,帮助培训中小学美术教师,众多当地教师因此受益。
借助社会机构的人力财力,湘西州“借势”而为,承办多次大型活动,为“非遗进校园”提供宽广的展示平台。2014年10月,湘西举办武陵山(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节,数百名中小学生参与非遗文艺表演,中央、省级多家媒体对活动进行了大幅报道。每年的文化遗产日,土家族舍巴节、苗族赶秋节等重大民族节庆活动,活动主办方都会邀请学校学生参与非遗项目的展示展演,既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展示了学校“非遗进校园”的成果。(来源:湖南省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