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湖南省桃源县文广新局加快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加大文化惠民力度,发动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文化建设,使全社会共建、共享、共乐文化发展成果。
点面结合,文化服务网络不断完善
构建起县、乡、村三级完善的文化阵地服务网络是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的基本前提。县文广新局近几年来,通过布局重点文化建设项目、全面铺开基层文化点,着力加快文化阵地网络化建设。县文化体育中心即将全面建成,新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将于2016年全面投入使用;全县各乡镇均建立起了300平方米以上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了648个农家书屋。从2013年起,启动了试点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建成的100个村级文化活动室已经成为当地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涌现出了红鹤村、采菱村、木槎村等一大批文化活动特色村。
全民参与,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
县文广新局为让广大老百姓享受越来越多的文化实惠,致力于多层次、多渠道提供文化服务,在形式及内容上更贴近百姓、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如今年举办的百龙大赛、广场舞大赛、少儿蒲公英奖艺术大赛、美术书法摄影大赛等大型赛事活动,直接参与者达到近万人次,观众更是突破10万人次。通过连续3年举办广场舞大赛,全县广场舞爱好者已达到5万余人。在全县性大型文化活动的影响下,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日趋活跃,九溪、龙潭、寺坪、郑家驿、茶庵铺、凌津滩、漳江、泥窝潭、浯溪河、沙坪、枫树、剪市、架桥等乡镇相继举办了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成功打造了桃源书画现象、桃源群众文化现象。
创新形式,文化惠民造福大众
在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中,一切从群众需求出发,不断丰富“送”的内容和形式。为完成好全年156场送戏下乡任务,局里向各乡镇下发了《关于协助做好演艺惠民送戏下乡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到每个乡镇送戏3场以上,2015年共完成163场,占全年任务的103%。今年10月,县汉剧艺术团被评为全省“演艺惠民送戏下乡”先进单位二等奖,副局长黎世忠被评为全省“演艺惠民送戏下乡”先进个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主动求变,在全县选取了3个村开展固定放映点试点建设,尝试由露天放映向室内放映转变。目前全年9168场放映任务已全部完成。
积极引导,民间演艺水平不断提升
桃源县共有民间文艺团体238个,从业人员8000余人,他们常年活跃在乡间地头,是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一支重要力量。为提升民间文艺团体演出水平,县文广新局采取了四项措施。一是优化服务,上门办理营业性演出许可证,促其合法经营。二是培训辅导,逐步提高演员专业素质,近年来,通过举办培训班和下到文艺团体辅导,先后培训辅导群众演员3000多人次。三是举办赛事,提供成长平台。先后举办了鼓王擂台赛、民间文艺汇演、歌咏比赛、市百团大赛县级复赛等活动,在赛事中提高各民间文艺团队的演艺水平。四是重点扶植,打造民间艺术精品。组织县内文艺骨干对优秀文艺团队的节目进行重点打造,生产出一批在全市乃至全省都较有影响的民间文艺精品。
保护传承,特色文化产业助力农民致富
桃源刺绣被誉为“湘绣之魂”,产业发展前景可期。为传承发展桃源刺绣产业,县文广新局一方面积极向上申报为市级非遗保护项目,另一方面积极扶持明辉文化艺术公司发展桃源刺绣产业。今年来先后在郑家驿乡和凌津滩镇举办了4期桃源刺绣培训班,培训当地妇女300多人次。对培训合格的人员一律采取公司订单生产模式,即由公司提供材料,绣成后由公司按质出价回购。(来源:湖南省文化厅)
上一篇: 湖南2016年度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申报工作前期策划工作开启 |
下一篇: 湖南会同流动文化服务硕果累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