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国家特色文化产业战略实施,民族和区域特色文化资源正从一种隐形的环境中开始向有形的形态突出,成为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改变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湖南作为中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在加快实现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产业优势转变进程中,让软实力“硬”起来,在新常态下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带着这个疑问,刚刚过去的2015年,湖南省文化厅对此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依托国家出台的系列文化产业政策,湖南紧紧抓住“文化资源转化”这个关键,大力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坚持市场导向,把湖南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走出了一条符合湖南人文特点和产业优势的创新之路,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2015年湖南省的文创产业增加值约1714.12亿元,占GDP比重5.9%,同比增长13.2%,保持了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背景下的高速增长,其中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功不可没。
背景
政策密集出台 凸显叠加效应
2011年以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都强调要加快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并明确指出要“发掘城市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建设特色文化城市”。尤其是2015年文化部等部委出台的《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是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相关政策的具体举措和进一步细化。从政策发布的时机及其具体内容看,指导意义明确,支持力度空前,可谓承前启后,有的放矢。看得出来,国家再次从战略层面对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与方向做出了重要思考和重点部署,这表明国家对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极为重视,适应了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
近年来,湖南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尽管势头良好,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特色文化产品和服务创意水平有待提升,特别是符合现代时尚消费需求、与人们生活紧密相连的特色文化产品不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整体水平有待提升,特别是懂经营、善管理,创意水平高的人才很少;生产组织方式落后,多数仍处于较为原始的家庭作坊的生产经营形式,严重束缚了产品创新和市场拓展;投融资渠道有待拓展,小、散、弱的情况普遍存在,等等。出台《指导意见》是解决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存在问题的迫切需要。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期内,借助国家文化产业政策的东风,湖南特色文化产业将继续在科技、资本的带动下,增加其内涵与外延的深广度。业态的创新性与生态性将愈加凸显,产业融合与整合活动必将愈加深入,愈加频繁,并将带动整个产业及相关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突破
创新体制机制 激活发展内力
特色文化产业能提供具有鲜明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具有独特的人文价值和经济溢出效应。为深化对接文化部、财政部出台的《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精神,2015年,湖南省文化厅联合湖南省社科院完成了《湖南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路径及对策研究》年度重点研究课题。该课题的智库成果专报得到分管副省长李友志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并为此专门作出重要批示。省领导的重视,为全省特色文化产业政策制定和意见出台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国家部署“一带一路”经济带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战略背景下,湖南紧紧依托境内京广高铁沿线、大湘西、大湘南的丰富文化资源,大力推动特色文化产业的建设和发展。2015年8月,湖南省文化厅在长沙市望城区召开了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现场推进会,会议以发展全省特色文化产业为主要内容,代表全省工艺美术、文化旅游、演艺娱乐、特色节庆会展等重点门类的7个区县代表受邀参会并在会上介绍经验。经过两天紧张会议研讨,确定了发展全省特色文化产业“搞认定、建档案、搭平台、育市场、办培训、强纽带、树典型、优环境”的八大任务举措,明确把先行省级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园区动态认定作为工作重点和突破口。11月,经省文化厅充分调研和相关部门积极参与、共同努力,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财政厅出台了《湖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园区管理办法》(湘文改字[2015]1号),文件明确加大省级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扶持力度,获评的省级园区和基地将分别给予100万元和50万元的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力度之大、措施之实,在全国尚属首次。2015年12月,省文化厅牵头,再次联合省委宣传部、省财政厅下发了《关于开展省级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园区申报工作的通知》。目前首批认定工作已在全省全面展开,全省14个地市(州)推荐上报的近50个园区基地将通过严格程序后最终评选出10个基地和2个园区,并获得省级认定和资金扶持。
展望
坚守湖湘土壤 讲好湖南故事
湖南拥有丰富的特色文化资源,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人文环境赋予了湖南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数量丰富、价值独特的民俗民间文化和人类文化遗产。目前,湖南拥有世界级影响的文化资源就有6项(处),其中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文化遗产地和文化遗产地预备名录3处;国家级影响的文化资源有400项(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3处、国家大遗址7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4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3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5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8处、中国传统村落7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18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320个。这些独特的文化资源,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文化财富,更是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和创意源泉。
经济新常态下把特色文化产业培育成为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突破口和创新创业增长点,要始终坚持将内容建设放在第一位,把湖湘特色和世界潮流结合起来,把继承传统与关注当下结合起来,把创新文化产品形态与彰显价值观念结合起来;要注重挖掘湖湘文化资源,把湘情浓郁的文化遗产注入现代元素,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注重提升创意设计水平,注重将具有湖湘魅力的本土文化对接国内外优质资源,推动碰撞、交融、发酵和提升,打造既彰显湖湘地域特色又能传播全球的特色文化产品。近年来,湖南湘绣湘瓷、浏阳烟花等工艺美术品远销欧美等国及港澳台地区,张家界《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张家界国际乡村音乐周、吉首国际鼓文化节等特色演艺、特色节庆等活动,挖掘、整合、升华本土文化内涵,充分展示了湖湘文化的独特魅力。目前,湖南特色文化产品大部分仍是依托廉价劳动力资源而获得成本优势的“硬件产品”,属于内容和创意的“软件产品”比例不高。进一步推动湖南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必须在坚持正确导向的前提下,坚持“内容为王”,增强文化自信,植根民族传统文化的厚重土壤,实施文化精品带动战略,创造具有湖南特色的文化内容和表现形式,生产体现湖湘传统文化元素且被市场认可的文化精品,培育在国内国际市场上“叫好又叫座”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品牌,厚植湖湘土壤,讲好湖南故事,推动特色文化更好更快的发展。(来源:湖南省文化厅)
上一篇: 湖南:让百姓过个欢乐“文化年” |
下一篇: 湖南通过演出向国外输出中国传统年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