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湖南省株洲市将“乡村大舞台”建设纳入市政民生100工程,通过整合资源,扎实推进,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全市新建“乡村大舞台”文化服务点167个,改扩建1400多个,实现了村村有文化活动场地的目标。
一、强化机制,打好“组合拳”。成立领导小组,将项目建设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制定了项目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把宣传文化、党员教育、文体活动等全部纳入共建共享。完善多元投入机制,其中政府“以奖代拨”2000多万,企业和社会民间资本累计投入1000多万元。采用人才统一管理、分类培养和按需调配的办法,每年举办培训班20多期,2500余人次受训,发展6000多名乡村文化志愿者,为“乡村大舞台”配备1-2名管理人员。
二、合理规划,树好“示范点”。按照有文体广场、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共享工程和文体健身器材等“五个有”的要求进行建设,配备一套管理办法、一套实用报刊、一处宣传栏等“五个一”标准。工程建设坚持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建设标准、统一组织验收,确保工程质量。每年全市评选出20至50个示范点,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进行重点扶持,加强交流学习,共同提升创建水准。
三、发挥优势,出好“特色牌”。坚持送与种相结合。每村每年举行系列文艺演出海选,通过层层选拔,遴选一批优秀节目进行集中展演评奖。强化送文化下乡和文化培训,每年推出各类政策宣讲、科普讲座等2000多场次。坚持推陈与出新相结合。重点挖掘传承民俗文化,推广普及新型文化项目,打造群众文化亮点和地方品牌。充分利用传统节庆,每年组织群众开展文体活动2万余场次,仅2015年群众创作各类文艺作品超1000个,受益群众180余万人次。
四、注重长效,打好“持久战”。搞好课题研究和成果转化,加快出台《株洲市“乡村大舞台”考核细则》等文件,组织开展“乡村大舞台”四省七县(市)区域文化联动,以制度保障建设成果。在全市推广经验和特色做法,在城区建设“社区大舞台”。以“文化+”理念进行资源整合,将“乡村大舞台”对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标准,查漏补缺,切实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整体水平。(来源:湖南省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