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是全国少数民族聚居的重要省份。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湖南省立足实际,突出民族特色,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推动老少边穷地区跨越式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少数民族文艺的繁荣和发展。
一是全省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设施建设全面推进。湖南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进行重点提级改造。特别是在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群众文化活动设备的购置配送等方面,优先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安排。近年来,中央和省级财政共安排专项资金1.82亿元,为全省基层统一购置配送了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和群众文化活动设备,民族地区基层文化设施配备得到进一步完善。目前,全省少数民族地区市、县两级基本建成有图书馆、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部分市、县还建成了博物馆、纪念馆、非遗博物馆、非遗展示中心和传习所,乡(镇、村、社区)也建设有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行政村文化活动室。
二是全省少数民族文艺创作硕果累累。近年来,全省部分作家、业余作家、艺术家长年累月地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辛勤耕耘,创作了一大批反映时代气息、富有民族特色、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一定影响的优秀文艺作品。数万件文艺作品在全国及省、州、县各大展览中入展、入选及获奖,在各大报刊上发表。有近千部中篇小说、散文、诗歌、纪实文学(报告文学)及各种文集发表;有近万件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在全国、省、州出版、发表、展出;有几十部音乐作品在国家、省大赛中获奖。大型民族神话舞剧《凤凰》、苗傩鼓词《三接岳母》、土家族群舞《摸火哈》、侗族舞蹈《嫁娘帕》等享誉国内外。《美丽的龙山》、《走进里耶》、《土家迎客歌》、《叭台叭台卡普它》等一批乡土歌曲用于广场舞。
三是全省少数民族文艺活动多姿多彩。全省各级文化部门举办大量的少数民族文艺活动,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积极参与。一是举办少数民族文艺比赛展览。文化部门及文联各专业协会联合举办书画、摄影、器乐比赛、展览和书画笔会、沙龙活动等等,提高了全省少数民族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及创作水平。二是开展团队活动。全省各级文化部门组织600多次采风、研讨活动,足迹遍及全省50多个县市。全省开办少数民族音舞培训班近100期,培训学生上万人次。三是组织少数民族地区文艺下乡活动。每年组织文艺下乡,为民义务书写春联,到乡镇举办书画笔会,深入少数民族农村、社区送戏下乡演出300余场,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在丰富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方面,连续多年举办了“欢乐潇湘”重点文化惠民及“雅韵三湘”高雅艺术普及计划活动,举办了四届全省少数民族文艺调演,鼓励和扶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传统民俗节庆活动。
四是全省少数民族非遗保护亮点频现。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保护体系;整体性保护取得新突破,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正式进入全面建设阶段;生产性保护成效显著,拥有“土家族织锦技艺”等4个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普查资料转化与利用成果丰硕,建立了非遗项目纸质、电子、照片、音像及实物档案和展示馆厅,创作了一批非遗艺术精品在全国各种艺术大赛上获奖,编纂出版了150余部非遗项目专著。永顺老司城土司遗址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实现了湖南零的突破;积极支持怀化通道侗族村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继续抓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非遗保护工作,实施好湖南省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记录保护工程、《湖湘一万年》全媒体文化项目、湖南省非遗保护与动漫开发利用项目、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项目。
五是全省少数文艺交流层次领域不断拓展。2011年至今,全省共派出60多批有少数民族参加团队赴国外、港澳台地区开展文化交流,交流内容涵盖舞台表演艺术、民间工艺、美术、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共文化管理等多个领域。以湖南民艺民风民俗为展示内容的“湖南文化周”走进台湾、泰国,引起了强烈反响,成为了解湖湘文化深厚底蕴的“文化名片”。持续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走出去”,组织好海外“欢乐春节”、“四海同春”、“亲情中华”、悉尼“海外湖南文化周”、“南非中国年”和张家界国际乡村音乐周等活动,加强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传递湖湘文化情怀,传播当代湖南形象。(来源:湖南省文化厅)
上一篇: 湖南举办合唱比赛庆祝建党95周年 |
下一篇: 湖南省上网服务行业转型升级研讨会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