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强劲的文化消费拉动了长沙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创新发展,长沙已经基本形成了以影视传媒、动漫、游戏、数字出版、演艺娱乐、文化旅游、工艺美术等为载体的文化创意产业体系,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和较强的竞争优势。2015年长沙经济总量8510.13亿元,人均GDP11.5443万元,其中全市文化产业总产出约为2346亿元,增加值774亿元。2015年底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支出预估为2510元,占全部消费支出的15%左右,文化消费增长速度快于食品、交通、通信等类别。
一、政策给力,“送”消费实惠
为了引导市民走进音乐厅、KTV、电影院,长沙市政府送出了“惠民礼包”。长沙市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并制定了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目录清单。长沙先后组建了长沙人艺话剧团、长沙人艺歌舞剧团等10个艺术团体,以“长沙人艺”为龙头探索艺术生产和服务的“民办公助”新模式。扶持民办博物馆发展,2015年已有6家民办博物馆共获得了242万元的资助。2016年出台的《关于实体书店的扶持办法》规定,每年政府拿出300万元扶持一批有条件的实体书店。在各地实体书店式微的情况下,长沙德思勤24小时书店、止间书店、西西弗书店……长沙实体书店成为文化新地标,当当网全国首家实体书店也选择落户长沙梅溪湖。在《关于加快电影产业发展促进电影事业繁荣的实施意见》等政策的鼓励下,长沙电影行业也实现了井喷式的增长,仅2015年,城区就新增影院12家,票房收益达到5.665亿元,较2014年增长42.6%,2016年票房收入有望突破6亿元。
二、节会搭台,“促”消费意愿
长沙的文化节会已经成为了拉动文化消费的新增长点,实现了娱乐、文博、互联网、出版、印刷、群文等多行业的联动互促,为市民提供了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文化消费产品和服务。长沙阳光娱乐节、长沙图书交易会、公益电影放映月、长沙印博会等以文化市场反哺公共文化,通过发放消费券、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激发民众文化消费兴奋点,吸引市民走进书店、歌厅、影院,培育文化消费市场。仅2015年,参与长沙阳光娱乐节的企业就超过1500家,给进城务工者、环卫工人等赠票5万余张,给市民赠送优惠票5万张,参与群众达50万,拉动消费超过1亿元。大大增强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提高了城市文化消费水平。
三、业态升级,“引”消费买单
为保持传统优势,刺激新的消费点,长沙文化产业以创新为驱动,丰富产品供给,推动业态升级。长沙传统的影视娱乐消费在“广电湘军”强大的粉丝效应下依旧强势;酒吧、KTV、歌厅演艺等长沙“夜经济”在经过市场转型升级后,近几年推出了网络直播、移动支付、互动交友等“互联网+”新玩法,“玩”者甚众,“动漫湘军”通过二次创业,草花互动、华视坐标等为代表的湖南动漫新生力量正在逆势崛起;古玩、艺术品市场在日渐增多的民办博物馆、美术馆、画廊的带动下成为消费增长新亮点,全市仅登记在册的艺术品经营单位就达到163家,古玩市场7家;手机动漫、电视动画、电子游戏等悄然兴起已成为文化消费领域新拉力;文化+旅游强势崛起,湘江古镇群、沩水古镇群、大围山文化旅游度假艺术馆、浏阳河文化旅游带的构建,深度挖掘了湖湘文化、红色文化、长沙民俗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了文化旅游消费业态。到2016年10月底文化旅游消费总量突破1000亿元。2015年底,华强集团“美丽中国·长沙文化产业示范园”、 华谊兄弟长沙电影文化城、长沙新华联铜官窑国际文化旅游度假区三大文化产业项目相继在长沙开工,总投资超过300亿元。三大项目将成为长沙娱乐休闲与文化体验一体的旅游新地标。(来源:长沙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