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全国联播 > 湖南
湖南
湖南邵阳坚持特色发展之路推动文化发展繁荣
发布时间:2017-10-17 09:38 来源:湖南省文化厅 编辑:李庆禹
信息来源:湖南省文化厅 2017-10-17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省邵阳市将文化工作作为推动社会主义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发展软实力的重要举措,紧紧围绕“二中心一枢纽”总战略,立足“生态立市”,推进“文化强市”,着力打造了一条具有邵阳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

  高起点绘制建设蓝图,全方位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邵阳市以发展的思维和长远的眼光,把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到经济社会总体发展的高度上来谋划,积极探索“政府引导、财政支持、社会赞助”的路子,全面推进市、县(区)、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网络建设。投资9.8亿元修建市文化艺术中心,为全市公共文体设施建设注入了强心剂。目前,全市已建成13个文化馆、14个图书馆、2个美术馆、1个博物馆、1个非遗展览馆以及4000多个乡村文体小广场、5544家农家书屋、22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全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面貌焕然一新,基本建成了市、县、乡、村四级较为完善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缩短了城乡文化差距,文体活动的承载能力大幅增强。

  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邵阳市以打造公共文化品牌活动为重点,强化“一县一剧”“一县一品”“一站一品”的文体特色,形成了中国湖南(南山)“六月六山歌节”、中国绥宁苗族“四月八姑娘节”、“全市群众文化活动大展演”广场文化活动等一批特色鲜明的品牌活动。“演艺惠民·送戏下乡”公益演出活动常态化开展,全市年均“送戏下乡”500多场,“周末剧场”演出近百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大力繁荣文艺精品创作。五年来,邵阳市共创作各类文艺作品1000余件,其中获国家级奖项22项,省级奖项45项。拍摄了《李三娘》《王化买父》《儿大女大》3部戏曲电影,祁剧《梦蝶》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祁剧《目连救母》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资助项目。

  坚持保护与利用并重,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邵阳市持续推进绥宁侗族村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完成红二军鸭田战斗指挥所等7个国保项目、大园苗寨古建筑群等5个省保项目的申报工作。邵阳境内已发现保存完好的古遗址156处,古墓葬295处,古建筑797处,石窟石刻78处,近现代纪念性建筑319处,革命类文物遗址58处,其他文物遗迹12处,其中10处(23个点)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4项,省级代表性项目30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7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4人。2017年市博物馆、非遗展览馆正式开馆,日均接待游客3000人,为邵阳市在保护历史、保存文物、传承文化、树立邵阳形象和打造历史文化名城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坚持依法行政,不断提高文化市场监管服务水平。邵阳市全面落实文化娱乐行业转型升级,提升文化娱乐行业经营管理水平,开展网吧专项整治工作,推进网吧转型升级。进一步强化政治意识、法治思维和责任担当,以专项整治行动为重点抓手,加强市场监管,强化治理整顿,切实维护全市意识形态安全,为新常态下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抢抓机遇,文化产业发展稳中有进。五年来,邵阳市文化产业经营单位异军突起,主要有文化旅游业、文化娱乐业、网络文化业、印刷业、演艺业、图书报刊业、民间艺术工艺业等。全市共有文化企业14396家,其中规模文化企业89家,从业人员74380余人,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逐年上升,文化产业发展潜力逐步显现。依托旅游业,大力发展崀山生态文化游、花瑶民俗风情游、南山民俗文化游、绥宁生态文化游等。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民间资金进入文化产业,投资50亿元的邵阳文化旅游产业园已列入湖南省文化产业十大重点项目。(来源:湖南省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