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西省宜黄县把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环节,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壮大文艺队伍、丰富文艺形式、弘扬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国家级非遗项目宜黄戏文化品牌作用等手段开展各种主题鲜明的文化活动,使群众文化活动“花开遍地”,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巩固文化阵地。近年来,宜黄县大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先后投资7000余万元在县城建成了宜黄戏大剧院、华南虎文化广场、亲水湾公园、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等一批文化设施,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场地。同时狠抓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新农村书屋建设工程,促进全县文化大发展。目前,全县12个乡镇全部建成综合文化站,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1个、乡镇基层服务点6个,为全县139个行政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与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共建共享基层服务点配备了电脑、投影仪,建成新农村书屋115个,藏书总量达20余万册,基本实现全县乡村农家书屋全覆盖,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骨干、以村组为支撑的文化设施网络初步形成。
开展文化活动。在县城,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做到了天天有演出、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季季有大赛、年年有亮点。宜黄戏大剧院今年加入了江西省首个演出剧场联盟,尝试引进了“咱们工人有力量”五一晚会、“百福之夏”综艺晚会等4场质量较高的演出;从今年11月开始,每月最后一个周日推出“百姓剧场”,以多样的演出形式和低票价吸引老百姓参与,引起社会较大反响。同时,县里积极开展“送宜黄戏下乡”“送电影下乡”等活动,据统计,今年全年送戏下乡57场,送电影下乡2240场,各乡镇开展自办活动64次。在乡村,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加快乡村两级文化休闲广场建设,引导村民组建健身队,并组织专人帮助指导、挖掘整理神岗傩舞、棠阴花灯锣鼓、凤冈禾杠舞等特色民间文艺,进一步满足了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
壮大文艺队伍。宜黄县把文化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基层,放在普通群众身上。他们利用“七一”“十一”等重大节日及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组织开展文艺汇演、摄影比赛、书法比赛、舞龙灯等文体活动,年年举办春节晚会、元宵节传统文艺汇演等,通过节庆文化活动搭建群众文化演出平台。据统计,该县目前已有锣鼓班子、龙灯队、唢呐队、秧歌队、腰鼓队等业余民间艺术团体77个。1977年成立的新丰乡桥坑宜黄戏业余农民剧团,30多年来共演出3400余场,观众280多万人次,行程8000多公里,足迹遍及包括福建一些地方在内的80多个乡镇500多个自然村。
弘扬传统文化。宜黄县注重挖掘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用传统文化教育引导群众。通过开发享誉海内外的曹山寺,举办佛教文化讲座,丰富了曹洞宗宗教文化的内涵;对素有“明清古建筑博物馆”之称的棠阴古建筑群也制定了详细的保护规划,正在有序地复古抢修;以东陂、黄陂红军第四次反“围剿”胜利主战场旧址、遗址为代表的红色旅游文化项目正在全面实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性群众文化品牌。(朱建宜)
上一篇: 江西图书馆界“十个一”助推全民阅读 |
下一篇: 景德镇向中国民族博物馆捐瓷143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