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报驻江西记者柯中华报道:9月以来,江西南昌市民迎来了历时40余天的艺术节盛宴。三年一届的江西艺术节秉持“开门办节”的理念,以“文化的盛典、人民的节日”为主题,努力实现“人民性、节俭性、艺术性、时代性”的统一。
群众成艺术节主角
本届艺术节坚持把适合群众参与、方便群众参与放在突出的位置,参赛、参演、参展人数达到10万人以上,各种艺术团体、机构组织的参赛队伍达到1000多支,其中既有专业队伍也有业余队伍,既有81家国有专业院团也有200余家民营表演团体,既有10所高等院校学生队伍也有500余支农民工队伍以及300多个老年群体。
本届艺术节群众唱主角,不仅体现在群众参与各项赛事的展出和表演,还体现在艺术节各类参赛作品中,普通群众中的好人善事成为艺术工作者关注的对象、作品的主角: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全国模范司法所长、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江西省十大法治人物——芦溪县宣风镇司法所长杨斌圣是本届艺术节开台大戏《有事找老杨》中“老杨”的原型;连续67年坚持不懈地还清了父亲因惨遭横祸欠下200多家油债的“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十大法治人物”郑宜栋,是赣剧现代戏《那杆秤》主角郑义栋的原型;“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乡村旅游示范点”的原高安市新街镇景贤村党支部书记贾克玖,是高安采茶戏《玖爷和他的贾家村》中“玖爷”的原型。
接特定人群进剧场
9月8日晚7点,在艺术节开幕首场演出之前,艺术节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将一位坐轮椅的残疾人小心翼翼地从艺术节便民服务车上扶下来,推进江西艺术中心大剧院并扶上座位。这位观众激动地说:“今天能进江西最好的大剧院看戏,是我完全没有想到的。”
本届艺术节不仅所有演出、展览全部免费,而且还将SOS儿童村孤儿、福利院老人、低保人员、残障人士等特定人群请进大剧院。在艺术节组委会办公室的墙上,记者就曾看到根据演出内容排出的接送特定人群安排表。
9月10日晚6点,记者在江西艺术中心搭乘一辆便民服务车来到南昌月兔实验学校,校长江才华告诉记者:“我们学校是农民工子女学校,学生家庭都比较困难,学生父母也都是弱势群体,很少有机会陪孩子去剧场看演出。今天是教师节,老师们非常愿意陪孩子们一起去大剧院看戏,过一个有意义的节日。”
据统计,截止到10月8日,本届艺术节在江西艺术中心大剧院和省话剧团经典剧场共演出剧目26台,专车接送特定人群近1500人,免费发放演出门票2万余张。
演出送到家门口
9月9日下午,在南昌市八一公园,本届艺术节首场进社区演出开锣,抚州汤显祖大剧院的演职人员在简易的舞台上唱起了他们拿手的经典折子戏。一时间,近3000名群众围住舞台四周,现场气氛热烈。
为了让更多群众看到演出,艺术节组委会要求,所有参加演出的团队必须在进剧场演出的头一天进社区演出一场。9月10日下午,在高安市采茶剧团进社区演出现场,记者看到,演员们演完采茶戏《游湖》后观众久久不愿离去,只好又加演了《采桑》、《断鸡》两场采茶戏。观众李先生对记者说:“我们平常难得在家门口看到这么专业的演出。表演时间太短了,再多演几个节目就好了。”鉴于社区演出群众反响热烈,组委会决定扩大演出面,将原有的在南昌中心城区的进社区演出,扩大到在南昌的四县五区以及高校、工业园区演出。
江西省文化厅厅长郜海镭告诉记者:“本届艺术节坚持节俭,简化办节程序,不搞开闭幕式晚会,不办晚宴,不制发纪念品,原定两个小时的开幕仪式压缩至10分钟。整个艺术节初步估算节约经费800万元。通过各种办法,尽可能节省开支,把钱用于向群众提供免费的文化服务上。”
预计整个艺术节期间,演出将超过1100场,13项活动将吸引观众600万人次以上。
演出好不好,群众说了算
在本届艺术节上,所有展演剧目必须接受群众的检验,不再是“一演定高低”。
南昌豫章监狱的退休干部朱瑞生是个戏迷,这次艺术节面向社会选拔30位大众评委,他成功入选并当上了大众评委团副团长。他告诉记者:“节目怎么样,群众说了算。这是一个很好的举措。让群众评戏,艺术节功利性少了,更接地气了。专家评委从艺术性上评价是必须的,但是戏终究是演给群众看的,群众喜不喜欢,我有责任告诉大家。”
9月16日晚,记者在江西艺术中心大剧院看到,演出结束后,观众没有马上离场回家,而是纷纷举着印有笑脸图案的“及时贴”往墙壁上的演员相片上贴,一问才知道,群众评戏又有了“新招”:演员演得好不好,一看照片上的笑脸“及时贴”就知道了。
本届艺术节是在江西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国有文艺院团完成转企改制之后举办的,参演的28台剧目中,有19台是国有转制院团创排的新剧目。无论是国有转制院团还是民营院团,他们的参演作品从形式到内容都真诚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为群众喜闻乐见。
上一篇: 江西:赣图大讲堂系列讲座巡讲“中国梦” |
下一篇: 江西举办全省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技能大比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