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全国联播 > 四川
四川
四川向西部文化强省迈进
发布时间:2011-12-12 08:58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全悦
信息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1-12-12
    中国文化报驻四川记者王雪娟报道:四川省直文化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最近都成了“工地负责人”。川剧大剧院、四川艺术职业学院新校区、四川非遗博览园刚刚完工,四川省图书馆、四川省锦城艺术宫、四川省人民艺术剧院、四川省非遗保护中心等一批大型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又陆续动工,同时,四川省文化馆、四川演艺中心等已经成为即将建设的天府新区的核心项目。四川省的“十二五”规划项目中,仅省级重点文化设施项目投资就将达20亿元,这是继对灾后3049个文化恢复重建项目83亿元的投资后,四川的新一轮文化投入。 
    像抓经济一样抓文化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不久,四川省委就在九届九次全会上提出了“建设与西部经济高地相适应的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而要实现这个战略目标,实现四川从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转化,就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文化建设,把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和决策落实到文化建设的项目、工程和活动上。 
    据悉,通过优化文化产业区域布局和行业布局,四川将加大资源产业化开发力度,构筑“一核四带”的文化产业区域布局。在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方面,通过即将开展的“创意天府”行动,提高文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现代设计理念开发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发蜀锦、蜀绣、绵竹年画等特色文化旅游商品。与此同时,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引导多元主体投入,加快实施一批具有产业拉动作用和示范效应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鼓励和引导符合条件的省内外股权投资基金对四川省重点领域的文化企业及重大文化产业项目进行股权投资。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支持壮大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外,四川还将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健康发展,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四川文化产业、参与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参与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实施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 
    文化发展融入全社会 
    近年来,四川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从“十五”末期的116亿元增长到“十一五”末期的521亿元,翻了两番多,年均增长35%。民营企业正在成为全省文化产业的主导力量。截至2010年,四川省文化系统共有文化产业单位21876个,其中法人单位11192个、非法人单位4448个。民间对外文化交流活动项目数已占全省项目总数的90%以上。 
    四川文化系统有效抓住统筹兼顾、促进城乡文化协调发展和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两大机遇,破解了一系列发展难题,实现灾区文化建设跨越发展的同时,还产生了显著的溢出效应和辐射作用,为灾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文化灵魂、文化支撑。 
    数据显示,近年来,四川省财政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十一五”期间,全省文化系统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目标,大力实施“乡镇(社区)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送文化下乡工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着力完善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全省共新改扩建县级文化馆、图书馆84个,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4268个、城市社区文化中心(活动室)750个,新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181个,新建乡镇、村级文化共享工程基层站点50192个。 
    文化惠民显成效 
    四川省的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后,半年就接待观众700万人次。第三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参加群众突破570万人次,非遗生产性保护产品交易活跃,展销会营业额达1.1亿元,拉动各类社会消费61.5亿元。这些数据是四川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推动改革创新的具体成果。 
    为了将文化惠民落到实处,四川充分调动文化系统积极性,全省累计送戏下基层1.78万场,观众1688万人次;舞剧《红军花》、大型话剧《大川之灵》入选文化部“2011年全国现代戏优秀剧目展演”参演剧目;四川拥有的国家级非遗项目达120项,永久落户成都的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开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新局面。 
    在四川省文化厅厅长郑晓幸看来,四川省文化系统要站在更高的战略定位上审视和谋划四川文化改革发展,以更宽广的视野、更强烈的意识来落实好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文化强省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使四川文化改革发展跨进全国第一方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