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青羊区:着力建设“文化之都模范区”
与时俱进 青羊规划文化发展新目标乘势而为青羊出台文化发展新举措
发布时间:2012-02-21 08:56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全悦
信息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2-02-21
青羊, 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区的中西部,得名于区内驰名中外的道观“青羊宫”。全区面积68平方公里,辖14个街道办事处、75个社区。从建区之初提出的“一个工业区、三个小城镇、五条专业街、六个商贸设施、七个市场”的产业规划,到“五区两线”“五区一带”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再到实施“优二强三”产业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三大总部集群、着力构建现代服务业“6+2”产业格局,青羊区逐步形成了金融商务、文博旅游、研发设计、商贸流通业四大支柱产业,区域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青羊区第六次党代会提出了围绕成都市建设西部经济增长极总体定位,切实肩负“头雁高飞”使命,全力建设宜人城市新样板、产业升级新引擎、社会建设新典范、文化之都新标杆、开放合作新高地等“五新青羊”的宏伟目标,为加快“全面城市化、率先现代化、充分国际化”进程吹响了号角。
务实创新 青羊文化改革成果显著
青羊作为文化资源大区,富集了成都市2/3的文化资源。近年来,青羊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建立了覆盖城乡的文化服务网络,文化相关产业产值及占GDP比重在全市名列前茅,特色群众文化活动和特色文化社区建设富有成效,金沙遗址、国际非遗博览园、杜甫草堂等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文明城市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多次获得全国表彰。近年来,有关中央领导及文化部、四川省领导先后视察青羊区社区文化、非遗保护、共享工程等建设情况,并盛赞青羊区狠抓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建设,狠抓基层文化繁荣发展,在加速城乡统筹、深入推进文化均衡、实现城乡公共文化覆盖中取得了显著成效。2007年以来,青羊区先后被授予“全国文化先进单位”“全国统筹城乡公共文化建设试验区”“全国文化先进社区”“中国诗歌之乡”“中国书画之乡”等称号,区文化馆、区图书馆均被评为一级馆。康庄、同德经验在全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现场会上交流,清波、石人文化模式成为全省新亮点,海南、安徽和深圳等地的文化考察团前往青羊参观交流,“青羊文化经验”多次荣登全国性论坛。
与时俱进 青羊规划文化发展新目标
青羊区委、区政府明确提出,文化建设必须紧扣中央、省、市关于文化建设的重大决策,按照市委领先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部署,围绕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宏伟目标和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总体定位及加快青羊“全面城市化、率先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目标,切实肩负“头雁高飞”使命,全面实施“文化领先发展”战略,面向基层、巩固基本、夯实基础,突出增强文化凝聚力、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文化服务力三大任务,加快文化资源大区向文化实力强区转变,努力把青羊区建设成为中西部领先、全国知名的“文化之都模范区”。区委、区政府紧承中央、省、市全会精神,拓展思路构建“现代化幸福青羊”的美好蓝图,大手笔勾勒建设文化之都模范区的实现路径,明确提出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即文化资源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文化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全面提高,“文化之都”的核心地位更加显现,文化凝聚力和影响力、文化产业增加值、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等指标保持西部同类城区前列。
突出思想引领,不断增强文化凝聚力。青羊区委、区政府提出,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风尚,加强社会诚信和公信力建设,使知荣辱、讲正气、尽义务成为社会的普遍追求。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用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创新精神推动群众文明习惯养成和文明意识培育。加强主题宣传和舆论引导,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努力培育积极乐观、遵守规则、文明礼让的青羊民风。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完善文明城市创建的长效机制,不断拓展群众文明创建活动,持续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
突出区域特色,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结合特色街区建设和品牌节会开展,着力打造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特色文化品牌。探索灵活多样的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方式,鼓励各类资本投向文化产业,加快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产业优势转化。依托杜甫草堂、金沙遗址、国际非遗博览园的文化影响,扩大文化对外交流与合作,努力使青羊成为展示成都优秀文化的重要窗口和舞台。积极支持文化艺术创作和生产,不断推动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加快文化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进一步提高文化创新能力。
突出惠民主题,加快提升文化服务力。扎实抓好街道、社区文化阵地和文体活动站点建设,完善覆盖全区、惠及全民的公共文体服务网络。着力建设一批特色文体社区,深入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进一步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向公众开放,提升公共文化设施利用效率。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城乡公共文化建设,发挥青羊区内单位、学校、省市文化场馆的作用,让群众享受更充分更便捷的文化服务。健全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切实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激发文化建设活力。
乘势而为青羊出台文化发展新举措
2011年12月,青羊区委、区政府出台《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文化之都模范区”的意见》,切实提升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产业振兴发展,着力推进文化资源大区向文化经济强区转变。
强化政府主导,深化体制创新,推动文明素质全面提升。区委、区政府强化系统抓文化的观念,把文化强区工作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与经济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推进,及时研究解决文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加大文化建设考核力度,建立青羊区级文化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和统计指标体系,把文化建设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标准,作为判断领导水平和能力高低的重要依据。通过组织领导,发挥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及时把握群众的实际需求,发挥驻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的优势,激发群众的文化创造力。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营运”的文化管理体制。积极发展民营文化产业,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鼓励和支持国有非文化企业兴办文化项目,形成多元参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格局。推动文化事业单位绩效管理、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健全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激发公益性事业单位活力。强化政策保障,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政策措施,加快完善全区文化建设发展规划纲要和各项专项规划。强化投入保障,在加大文化建设财政投入的基础上,逐步建立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相结合,多渠道、多元化投入机制。强化人才保障,建立健全高素质文化人才引进、选拔、培养机制,加强基层群众文化骨干队伍建设,积极挖掘民间文化人才,培养一批有影响力、有带动力的社区文化骨干队伍,加强文化信使、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推动文化志愿服务制度化、长效化。
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强化均衡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标准化建设,完善青羊区级、街道、社区、院落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完善“15分钟文化服务圈”。加强特色文化社区建设。按照“一街一品”“一社一特”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掘青羊区历史人文资源,围绕群众诉求,提炼社区文化主题,增强社区认同感、归属感。大力实施“文明素质提升工程”“公共文化惠民工程”“特色文化精品工程”“文化产业升级工程”“文化人才支撑工程”“文化改革创新工程”六大工程,传承和挖掘民间特色传统文化,打造一批在省市乃至全国有影响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加快建立基层文化骨干队伍和特色文化队伍,大力培养优秀群众文化团队,着力培育文化类社会组织,大力发展文化志愿者队伍。完善规模化文化市场发展体系。加快推进文化市场规模发展,培育资本、人才、信息、技术和产权等要素市场,促进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源的整合。大力培育艺术品交易、文化演艺、文化产权交易等文化特色市场和网络文化市场。积极培育和发展文化资产评估、文化经纪代理等中介机构。鼓励群众文化消费,提高文化消费在城乡居民日常消费中的比重。加强文化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打击不良文化经营活动。建立文化企业信用档案和文化市场信用机制,完善行业协会建设,形成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的良性发展机制。
深化文博旅游产业体系建设,推动文化产业优化升级。紧紧围绕成都市提出的“交通先行、产业倍增、立城优城、圈层融合、全域开放”的五大兴市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产业发展动能和资源集约利用水平,着力提升发展文博旅游业。着眼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大力引进和培育以创意设计、文学艺术品原创、影视、演艺、动漫为重点的文化企业。着重引进和培育一批附加值高、规模大、实力强、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龙头企业,扶持发展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文化企业。积极鼓励企业开发生产具有古蜀文化、诗歌文化、道家文化、禅文化、非遗民俗文化等独具青羊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推动文化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整合和聚集各类优质文化资源,推动重大文化产业化项目发展。加快“峨影·1958”项目建设,努力打造继宽窄巷子后的文化休闲消费新地标。推动国际非遗博览园后期建设和运营,加快4A级景区申报和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创建工作,努力打造文博旅游产业综合体。加快推进西村创意产业园建设,促进中小型文化创意企业及产业配套企业围绕园区集聚发展。积极参与省市在青羊辖区的天府大剧院、省美术馆、省图书馆、市博物馆等重大文化项目建设。做优做强品牌节会。充分发挥国际非遗博览园、金沙遗址博物馆等平台作用,全力办好国际非遗节、金沙太阳节、草堂诗圣文化节、国际通讯节等节会。促进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坚持特色文化街区打造与青羊区域规划、风貌整治、业态提升、功能升级相结合,以“五朵金花”为代表的16条特色街区为重点,提升特色街区文化品位,促进文化与商业、旅游、餐饮等相关产业融合渗透,吸引更多有实力的名商、名牌、名店和创意企业入驻,促进文化相关产业集聚发展,积极推动文化与其他产业的渗透,力争文博旅游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以上。 (刘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