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全国联播 > 四川
四川
成都人身边的公共文化设施
发布时间:2012-06-28 09:00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全悦
信息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2-06-28

2009年全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经验交流会在成都召开

载歌载舞的欢乐生活

图片由成都市文化局提供

    中国文化报驻四川记者王雪娟、梁娜报道:成都多次当选“最具幸福感城市”的原因,在很多地方都能找到:晚饭后广场上跳舞的人群里,周末图书馆散发的书香里,还有工地上逐渐成型的载体,它们承载着关于文化的希望…… 
    “大手笔”的现在进行时 
    成都市中心天府广场最近俨然成了一个热火朝天的大工地,放眼望去,成都博物馆正拔地而起,在其右侧空地上,建筑面积5.1万余平方米的四川省图书馆已经开工,不远处便是四川省美术馆新馆工地。天府广场四川科技馆东侧,是建筑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的四川大剧院,对面是四川话剧大剧院和文化产业大厦。一时间,几大文化场馆聚集在天府广场,让成都的“中心文化区”雏形初现。不仅如此,城区内遍地开花的新声剧场、金沙旅游实景剧场、杂技剧场、成都图书馆新馆、成都音乐厅、成都大剧院、川剧艺术中心三期工程、成都市文化馆多功能剧场等个个都是大手笔,这些市级重点公共文化设施目前已纳入建设规划,在“十二五”期间进行有序建设。成都人,将在这些公共文化设施里享受文化服务,在逐步形成的“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里,让“幸福感”提升得再猛烈一些。 
    村里和社区有了文化活动室 
    成都市民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幸福从2009年起就显得十分真切。成都市新津县金华镇清凉社区居民赵大姐自从几年前加入社区舞蹈队后,已经从城里的儿子家里正式搬回来,用她的话说,“家门口就有城里的设施,但家里更自在”。在成都,像赵大姐这样的人为数不少。 
    经历了地震灾难和金融危机后的成都,城乡公共文化一体化建设在2009年实现了质的飞跃:全市的市县两级40个文化馆、图书馆全部达到国家三级馆以上标准,其中一级馆16个,二级馆16个;城区77个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建成达标开放,农村238个乡镇全部建成了标准化的综合文化站并对外开放;全市城乡3363个村(社区)的综合文化活动室全面达标开放;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基层服务点100%建成达标开通。 
    由于成绩斐然,中央领导多次到四川视察工作,每一次都对成都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2009年,中宣部和文化部在成都召开了全国现场会,总结推广了成都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工作经验。2011年6月,成都市作为中西部地区唯一入围的省会城市,被文化部、财政部确定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 
    制度基础为设施运转“加油” 
    基础设施建成了,人的问题怎么解决?为了让设施良好运转,成都在重要的关节点注入了制度保障的“润滑油”。 
    2009年4月,成都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意见》,从政策上一揽子解决了基层文化建设长效发展必需的人员、经费、产权等问题,基本建立起了“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长效发展机制,实现城乡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同保障、共发展。 
    其实,为建好、管好、用好“两馆一站一室一点”设施,早在2007年,成都市政府就印发了《关于做好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2009年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意见》;成都市财政局、市文化局等部门制定印发了系列管理办法和通知;2012年,为加强示范区创建工作,成都市委、市政府即将出台《关于深入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
这些开拓性的政策文件,形成了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政策支撑体系,从制度和政策层面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成都公共文化发展的设施、人员、经费、管理等根本问题,为成都公共文化的可持续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2468”撑起“15分钟 公共文化服务圈” 
    成都市文化局分管社文工作的副局长王民平谈起成都公共文化设施现状如数家珍——“两馆一站一室一点”建设实现达标全覆盖。市县两级应有的40个馆现全部达到国家三级馆标准以上,其中有一级馆18个,二级馆17个,三级馆5个。全市315个乡镇(街道)均建成了面积最小500平方米、最大2000余平方米、平均800余平方米的综合文化站,所有乡镇配套建设了2000平方米以上的群众文化活动广场。全市3363个村(社区)的综合文化活动室采取共建共享的方式实现全覆盖,2900多个村(社区)还专门建设了群众文化活动户外小广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市县两级支中心建设全部完工,315个乡镇(街道)和3363个村(社区)100%建成开通了基层服务点,并在此基础上正在配套完善电子阅览室建设。 
    起点已经不低,成都却又有了新的想法——建设“2468”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即在现有“两馆一站一室”基础上,对各类公共文化设施进行完善升级,全市逐步形成“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 
    “2”即每个村(社区)有1个活动室和室外活动场地、1支群众文化骨干队伍。 
    “4”即每个乡镇(街道)有1个综合文化站、1个影剧厅、1个文化广场、1支特色文化队伍。 
    “6”即各区(市)县有1个文化馆、1个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多功能剧场、1个大型文化广场、1个民办艺术团。 
    “8”即市级有1个大型综合博物馆、1个大剧院、1个综合性图书馆、1个少儿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美术馆、1个音乐厅、1批新的艺术领域拔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