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流县黄甲镇综合文化站
永兴镇综合文化站
成都龙泉驿区大面街道文化活动中心
三星镇综合文化站
万安镇综合文化站阅览室
成都市金牛区基层群众文化活动
曾经的地震重灾区都江堰向峨乡综合文化站
郫县团结镇综合文化站
成都的乡镇间,具有川西民居特色的乡镇综合文化站正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成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
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过程中,成都市采取10项工作举措,推进基层公共文化建设发展,在确保公共文化“设施、人员、经费、活动”四落实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和工作创新,在管理运行“软实力”上下功夫,积极探索建好、管好、用好基层文化设施的有效途径。
措施一:
充分发挥公共文化建设的政府主导作用,形成有力的制度和政策支撑,是实现城乡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与保障共发展,形成基层公共文化持续健康发展长效机制的根本保障。为建好、管好、用好“两馆一站一室一点”设施,2007年,成都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做好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2009年,成都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意见》;2012年,成都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入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这些开拓性的政策文件,从制度和政策层面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成都公共文化的体制机制问题,为成都公共文化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使包括乡镇在内的城乡公共文化建设“设施、人员、经费、活动”得到了全面落实。 2009年5月,文化部在成都召开全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经验交流会,总结推广了成都市统筹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做法和经验。
措施二: 城乡统筹强力推进 实现“四统一”全覆盖
成都市坚持“全域成都”理念,把城乡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总体规划,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纳入灾后重建总体规划,连续3年纳入市委、市政府民生工程目标,统筹推进城乡基层公共文化一体化发展。全市乡镇综合文化站按照统一规划设计、统一风格标识、统一招标建设、统一设备配置的“四统一”要求进行建设,设计了适合平原、丘陵、山地建设的5套方案供各地选择。截至2009年底,全市315个乡镇(街道)均建成了面积最小500平方米、最大4000余平方米、平均800余平方米的综合文化站,所有乡镇配套建设了2000平方米以上的群众文化活动广场。文化站(活动中心)均配备了最低15万元、最高200余万元的设施设备。乡镇综合文化站已成为继乡镇中小学校、卫生院之后的又一乡镇标志性建筑。
措施三: 建立“10、8、6”保障制度 刚性落实常年经费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乡镇(街道)文化站(活动中心)设施建成后的运行经费保障问题,2009年,成都市率先在全国设立了乡镇(街道)常年公共文化服务经费。自当年起,全市乡镇(街道)文化站(活动中心)常年经费,按照中心城区、近郊区、远郊区常住人口每人每年10元、8元、6元的标准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市财政按照每人每年2元标准转移支付远郊市县。此项经费全市每年合计1.1亿多元。经费的刚性落实,为乡镇公共文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使全市文化站(活动中心)的运行管理和作用发挥步入了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措施四: 出台专门管理办法 推进规范运行管理
2010年,成都市专门出台了《成都市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活动中心)管理办法》,建立了责权利相统一的运行管理机制和以人为本的互动提升机制。进一步明确乡镇综合文化站产权归县级财政部门所有,严防阵地流失或挪用,明确乡镇综合文化站功能及作用,从规划和建设、功能和配置、人员和经费、责任和管理、职能和服务、考核和奖惩六个方面,对乡镇文化站的运行进行规范和管理,及时掌握群众文化需求,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加强目标管理,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定期检查和随机抽查,不断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确保基层文化服务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措施五: 站长(主任)持证上岗 工作人员全员培训
为确保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活动中心)站长(主任)能胜任文化站(活动中心)的管理工作,在规定综合文化站(活动中心)站长(主任)享受乡镇(街道)中层干部待遇的同时,市委、市政府规定,其任命和变动要征求区(市)县委、政府分管文化工作领导和文化主管部门的意见,对综合文化站(中心)人员实行集中培训、资格准入、聘用管理、目标考核。2010年,依托市委党校为全市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站长(主任)进行集中培训、考核,站长(主任)实现了持证上岗。同时,依托市、县“文图两馆”,根据“满足需要、强化实践,务求实效”的原则,采取“请进来教、走出去学、回阵地练”等形式分期分批对包括文化站(活动中心)在内的基层文化干部队伍实行全员培训。全员培训的实施,有效带动和提升了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开展。
措施六: 定期开展评估定级 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为引起各级党委、政府尤其是乡镇(街道)党委、政府对文化站(活动中心)建设的高度重视,充分调动文化站(活动中心)的主观能动作用,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以评促建,成都市在2011年出台了《成都市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中心)评估定级标准》,并在当年,在全市评估公布了首批56个一级站名单。等级评定工作3年进行一次,每年进行复查调整。在评估定级的推进下,全市文化站(活动中心)运行管理、活动开展实现了整体提升。2011年全市文化站(活动中心)运行经费最高达400万元,年运行经费超过30万元以上的达到166家,远远超过了文化站“10、8、6”常年经费落实标准。
措施七: 实施文化“百千万工程” 深层次推进免费开放
在确保文化站常态服务项目保质开放的前提下,为深入推进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建立规模宏大的公共文化人才队伍,2012年成都市启动公共文化“百千万工程”,即在各级文化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100所文化艺术学校(辅导站),构建公共文化教育辅导网络体系;建设1000名以上持证上岗的文化艺术骨干辅导员队伍;建立1万人以上的文化志愿者队伍。2012年12月31日前,各区(市)县将完成不少于5个乡镇(街道)市民文化艺术辅导站(设在乡镇综合文化站、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的设立工作。2013年,完成100%以上乡镇(街道)辅导站的设立工作。每个文化站将拥有1名以上经过专业培训的文化辅导员和3名以上文化志愿者。市民文化艺术学校(辅导站)每年开办培训2至5期,每期时间不少于两个月,市级学校不少于8个培训项目,区(市)县分校不少于5个培训项目,基层培训站不少于3个培训项目,全部免费向公众提供文化艺术培训。
措施八: 打造基层公共文化品牌 “一站一品”特色发展
公益性品牌文化活动既能有效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也能有效调动群众的参与性。近年来,成都市依托各级文化阵地,积极打造公益性群众文化品牌,成功打造了“成都文化四季风”“成都大庙会”“金沙太阳节”“诗圣文化节”“成都风情节”等市级品牌活动以及文化金牛大擂台、琴台欢歌、武侯闹春、锦江之夜等区级文化品牌,乡镇一级按照“一站一品、一村一特色”,打造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文化品牌,培养特色文化队伍。利用非遗传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申报以及文化艺术社区、民俗风情、历史传统等文化资源力量,打造当地有影响、持续开展的文化活动品牌。目前,成都各个乡镇已形成多个各具地域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在全国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如:永兴镇的竹编文化、洛带镇的水龙文化、黄龙溪的火龙文化、双流三星镇的楹联文化、文家街道的文翁文化等。很多街道还结合地方传统文化的特点,面向辖区失业人员及残疾人,开展工艺品制作、蜀绣工艺等培训,帮助其实现灵活就业。
措施九: 创新考评管理方法 第三方评估全面发力
在将文化站(活动中心)运行管理、活动开展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考核管理的同时,成都市积极创新考评管理方法,引入第三方社会调查统计机构,以群众参与率和满意度为重点,建立专门的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体系,提高绩效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指导性,并根据评估结果推动建立激励机制。
措施十: 引导社会力量深度参与 使公共文化社会效益最大化
积极开展探索试点,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的方式,引导社会力量深度参与公共文化事业管理。先后在高新区和温江区展开试点,引入国有管理公司负责高新区合作街道文化活动中心的日常运行管理;引入社会化公司芙蓉艺术团对温江区永宁镇综合文化站进行日常运行管理,并负责该镇(街道)文化活动的开展,目前,试点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
为加强公共文化科技化发展,成都市文化部门正与社会企业共同研制开发“基层文化阵地智能管理平台”,该系统有“市民学习、图书管理、资源共享、监督考核、需求反馈、民生服务”六大功能,有助于整合文化站服务资源,提升现有设施功能,加强对文化站(活动中心)的日常管理,使公共文化服务社会效益最大化。
上一篇: 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四川代表团总结会在成都召开 |
下一篇: 四川、浙江基层文化单位免费开放创意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