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藏戏的传承与发展。2016年省政府印发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将藏戏列入四川地方戏曲传承保护发展的重要剧种,在四川继续加大对藏戏发展的扶持力度,推动藏戏这一古老艺术加快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经过省州县各级政府和文艺团体共同发力,藏戏的传承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在雪域高原炫丽绽放,为繁荣藏区文化、促进民族团结,促进农村牧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是创新发展。传统藏戏剧目大多反映藏区历史、宗教以及人文。四川省通过“新藏戏创作与展演工程”、新藏戏剧本研讨会、藏戏采风与观摩等活动,推动藏剧从内容到形式的创新。新编剧目更加具有现实性和时代性,深刻反映了藏区人民热爱生活、积极建设家乡、脱贫致富的乐观进取精神。5家省直院团深入藏区,为藏戏团和乌兰牧骑文艺分队培养文艺骨干,并带去了当代表演技巧和舞美科技。藏戏在交流学习中不断提升演出质量,表演形式更加丰富细腻,并借助现代舞美科技手段从牧场草坝走上了剧院舞台。如道孚的格萨尔藏戏融入藏族民间舞蹈,并借鉴现代戏曲艺术中的表演技巧;阿坝州壤塘县在保留藏戏原有古老演绎形式的基础上,运用全新艺术表现形式讴歌生活、弘扬时代,创作出11个优秀藏戏剧本,公演3个剧目,改编的藏戏《智美更登》参加文化部2016年度戏曲剧本孵化计划,获专项资助20万元。
二是培育载体。藏戏团是非遗传承的主要载体。四川省《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扶持发展乌兰牧骑式演出队及藏戏团支持挖掘、开发、利用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举办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展演活动”。各州县大力为藏戏团、藏戏传习所和乌兰牧骑文艺分队争取资金、添置设备。全省现有藏戏创作研究专业机构1个、藏戏团13个,演出从业人员500余人。德格藏戏、巴塘藏戏、色达藏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木达藏戏、木雅藏戏、理塘藏戏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人列入四川藏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壤塘县政府主导创办的非遗文化(藏戏)传习所,集藏戏研究、教学、表演等功能为一体。
三是搭建平台。在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四川艺术节、四川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州县赛马节和艺术展演等重大展示平台,藏戏多次被邀请展演,更多的百姓观看和了解了藏戏这一优秀传统文化。每逢春节、藏历新年和节庆活动,各级部门大力推动“藏戏下乡”,为当地农牧民带去传统和新编藏戏。四川藏区举办的藏戏调演、研讨、采风等活动已在川、甘、青、藏形成了一定影响,推动了藏区文化的交融发展。
四是加强研究。《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四川藏族卷》《阿坝州藏戏志》《甘孜州藏戏志》《中国戏曲志·四川卷》《四川藏戏》相继出版。2015、2017年“四川藏戏创新与发展系列活动”相继在阿坝州、甘孜州举办,省州文化部门和青海、西藏、四川的戏剧理论家、剧作家、藏戏专家以及藏戏工作者共同研讨藏戏创新发展。2017年省文化厅主持完成了《四川地方剧种普查报告》,其中将藏戏的普查研究作为重点篇章。文化部门、学术机构、大专院校形成了藏戏研究工作合力。(来源:四川省文化厅)